[发明专利]一种控制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的耕作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510064204.6 申请日: 2015-02-09
公开(公告)号: CN104663063B 公开(公告)日: 2018-02-13
发明(设计)人: 房锋;李美;高兴祥;李健 申请(专利权)人: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主分类号: A01B79/00 分类号: A01B79/00;A01G13/00
代理公司: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37218 代理人: 李双敏
地址: 250100 山东*** 国省代码: 山东;37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控制 麦田 恶性 杂草 节节 耕作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的防除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利用耕作措施防控麦田节节麦的生态方法。

背景技术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2%左右,产量占粮食总产的20%以上,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和战略储备粮品种,在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中具有重要地位,发展小麦生产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小麦在我国已有5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是仅次于水稻和玉米的第三大粮食作物。节节麦为麦田恶性杂草,是很多国家和地区检疫对象,节节麦与小麦的遗传背景相近,生长习性与小麦非常接近,能与小麦激烈竞争光、肥、水等资源,造成小麦减产甚至绝收,且生产上缺乏成熟有效的防除措施。收获后,有节节麦小穗混杂的小麦谷粒,节节麦很难清除,使小麦的质量与品质下降,商品经济价值骤降,严重影响经济贸易。节节麦在中国小麦主产区危害正在迅速加大,成为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还是一些病虫害的越冬寄主,给我国的小麦生产造成了极大威胁。据报道,2003-2004年河北南部节节麦为害小麦造成损失达10%-25%。

目前,生产上缺乏成熟有效的防除措施,没有特效选择性除草剂能在不伤害小麦的基础上有效防控节节麦,控制节节麦蔓延危害已刻不容缓。另外化学除草剂危害人畜健康、破坏生态平衡等,同时也对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带来新的矛盾、新的问题。

浅旋耕等保护性耕作是发展持续农业的有效措施之一,能使耕地免受风蚀侵害,促进农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和增产增收的效果。由于实行保护性耕作易滋生杂草,随着保护性耕作实施规模的扩大和时间的延续,一些区域性的杂草危害日益严重,已成为进一步稳定和扩大保护性耕作的重要限制因素。

鉴于麦田节节麦危害的严重性及其难以防除特性,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及环境恶化等生态问题的日益关注,在小麦生产实践中,可以考虑使用生态控草措施来防控节节麦的危害。

农田杂草群落由“潜”杂草群落—土壤杂草种子库和“显”杂草群落—地上杂草植被共同组成。土壤对于农田杂草种子库的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屏障,绝大部分杂草种子在成熟以后会进入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形成庞大的种子库。种子库中存留的杂草种子可以缓冲控草措施对杂草的选择压力,使杂草在次年仍能发生危害。杂草种子库特征是决定将来田间杂草发生危害的根本性因素。因而需要针对特定类型的农田杂草群落综合体,基于“潜”、“显”杂草群落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一种新的防治措施,降低田间杂草种子雨的产生数量,降低土壤杂草种子库规模,从而达到可持续控制田间杂草的发生和危害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控制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的耕作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控制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的耕作方法,通过以下步骤实施:

1)第一年在小麦播种前,耕作方式选择深翻耕,翻耕深度为30cm;

2)第二年在小麦播种前,耕作方式选择深翻耕,翻耕深度为20cm;

3)第三年在小麦播种前,耕作方式选择浅旋耕,翻耕深度为10cm。

上述控制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的耕作方法,在以后的年份中,第N年为节节麦田间发生量高于其防除的经济阈值的年份,第N年在小麦播种前,耕作方式选择深翻耕,翻耕深度为30cm;第N+1年在小麦播种前,耕作方式选择深翻耕,翻耕深度为20cm;第N+2年在小麦播种前,耕作方式选择浅旋耕,翻耕深度为10cm。

第一年翻耕深度为30cm,将本年深度在0-10cm的节节麦种子翻至深度在20-30cm;第二年翻耕深度为20cm,将本年深度在0-10cm的节节麦种子翻至深度在10-20cm;第三年浅旋耕深度为10cm,将本年深度在0-10cm的土壤旋耕后仍在0-10cm,将本年深度在10-20cm的节节麦种子(即第二年翻至深度在10-20cm的节节麦种子)和深度在20-30cm的节节麦种子(即第一年翻至深度在20-30cm的节节麦种子)仍分别位于10-20cm和20-30cm深度。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642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