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CO选择性加氢的催化剂及其制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63696.7 | 申请日: | 2015-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2420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01 |
发明(设计)人: | 孙予罕;祝艳;巴荣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3/89 | 分类号: | B01J23/89;B01J23/75;C10G2/00;C07C31/02;C07C29/157;C07C29/156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11 | 代理人: | 高月红 |
地址: | 20121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co 选择性 加氢 催化剂 及其 制法 应用 | ||
1.一种用于CO选择性加氢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是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所制备得到的:
将含金属M的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加入表面活性剂,经密闭条件下进行水热处理,得到所述催化剂;
其中,含金属M的化合物包括以下组合中的一种:
(1)钴源与铜源的组合;
(2)钴源与钯源的组合;
(3)钴源、铜源和钯源的组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含金属M的化合物中,铜和钴的摩尔比为1%~30%;钯和钴的摩尔比为0.01%~4%;
所述催化剂是一种具有一维枝状结构的双金属或三金属的催化剂,其中,枝状结构包括棒状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的内部为20nm~200μm的核,表面为直径在15~50nm、长度为500nm~2μm的一维枝状纳米结构。
4.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钴源包括:含钴的盐;
所述铜源包括:含铜的盐;
所述钯源包括:含钯的盐;
所述溶剂包括:二元醇;
所述表面活性剂包括:羧酸、胺中的一种或其组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含钴的盐为二价钴盐;
所述含铜的盐为二价铜盐;
所述含钯的盐为二价钯盐;
所述二元醇包括: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戊二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羧酸包括:十二酸、十四酸、十六酸、硬脂酸、油酸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胺包括:十二胺、十四胺、十六胺、十八胺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所述羧酸和胺的摩尔比为0~2。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二价钴盐包括:氯化钴、硝酸钴或乙酸钴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二价铜盐包括:氯化铜、硝酸铜或乙酸铜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二价钯盐包括:氯化钯、硝酸钯或乙酰丙酮钯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羧酸和胺的摩尔比为0.8~1.2:0.8~1.2。
7.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1)将含金属M的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形成溶液A;
2)在溶液A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形成溶液B;
3)将溶液B密闭,并在140~210℃下,水热反应2~24小时;
4)将步骤3)水热反应后得到的沉淀产物洗涤、分离、干燥,得到催化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溶液A中的钴离子摩尔浓度为0.04~0.06mol/L;铜离子的摩尔浓度为0.0004~0.018mol/L;钯离子的摩尔浓度为4×10-6~0.0024mol/L;
所述步骤2)中,表面活性剂的用量为:羧酸和钴源的质量比为0.5~3;
步骤2)中,形成溶液B的方法包括:将含金属M的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20~40℃搅拌30~60min,形成溶液B;
所述步骤3)中,在150~190℃下,水热反应5~24小时;
所述步骤4)中,洗涤的方法包括: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洗涤4~6次;所述干燥的条件为50~60℃下真空干燥4~8小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溶液A中的钴离子摩尔浓度为0.04mol/L;铜离子的摩尔浓度为0.0004~0.012mol/L;钯离子的摩尔浓度为0.0004~0.0016mol/L;
所述步骤3)中,在150℃下水热反应10小时或在190℃下水热反应5小时;
所述步骤4)中,干燥的条件为50℃下真空干燥4~8小时。
10.一种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催化剂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应用于CO选择性加氢的反应中;
其中,反应的条件为:反应温度为190~280℃,压力为2~6MPa,CO/H2的体积比=1:1~1:3,氢气的流速为600~4000mL/g/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63696.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