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62214.6 | 申请日: | 2015-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1759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9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树;焦东升;潘鸣宇;迟忠君;李香龙;刘秀兰;关宇;曾爽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28 | 分类号: | H02J3/28;H02J3/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李志刚;吴贵明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系统 控制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检测电网的运行状态,其中,电网为挂靠有储能系统的电网;根据电网的运行状态确定控制方式,其中,控制方式为控制储能系统的方式;以及根据控制方式控制储能系统对电网执行操作处理。通过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当电网中直流充电站过多造成电网负载过大时,电网运行存在不稳定性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能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电动汽车以其节能、环保的优点,受到广泛关注,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一轮热潮,我国也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列为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根据2012年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预计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将达50万辆,而当车用动力电池容量降至其额定容量的80%时,将有大批量动力电池从车上淘汰下来,因此,如何将这些退运下来的车用动力电池进行再次利用的问题日益凸显。
储能系统对电池的性能要求较电动汽车低,电动汽车淘汰的电池具备在储能系统继续使用条件。通过梯级利用方式,一方面可以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以北京奥运纯电动车淘汰的800箱电池应用于储能系统为例,按用于储能系统的电池还能运行5年计算,该储能系统每天可放出2500度电,已知峰谷电价差为0.9元/度,则电池梯次利用可节省用电成本约410万元,降低电池购置成本0.373元/Wh(4100000元÷11000000Wh=0.373元/Wh)。由此可见,电池梯次利用能够显著降低电池的应用成本,提升电池的利用价值,加快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步伐,实现电动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实现节能减排,也是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上推广应用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也可适应电动汽车充电站的能源优化配置的需要,实现能源的科学高效利用,对于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大部分电动汽车充电站采用的是直充站方案,即由电网经充电机直接充电,然而当遭遇停电时,无法提供应急充电。我们知道任何重要的用电设备都要采用应急电备用电源方案,直充站方案如果不加装应急备用电源系统,将可能经常遭遇停电事故,耽误用户的正常充电需求。因为没有替代方案,可能因此造成整个服务链的瘫痪,如果直充站加装应急供电电源系统,将会造成花费两套充电系统,造价成倍增加。
就基于梯次利用电池的储能系统应用而言,由于退运电池的一致性较差,导致梯次利用储能系统的容量受到限制。以一体式小型直流充电站为例,其涵盖5个充电桩,每个桩的功率大小为37.5Kw左右,即该一体式小型直流充电站需要的总功率为187.5Kw,然而100Kw的储能系统只能满足两个桩的充电需求。由于一体式小型直流充电站节省占地面积,在充电站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快速的推广,当该类型的小型直流充电站达到一定数量时,同时运行的话势必会增加电网负担,造成电网的波动,其运行规律和模式势必会对电网的运行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
针对现有技术中当电网中直流充电站过多造成电网负载过大时,电网运行存在不稳定性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当电网中直流充电站过多造成电网负载过大时,电网运行存在不稳定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检测电网的运行状态,其中,电网为挂靠有储能系统的电网;根据电网的运行状态确定控制方式,其中,控制方式为控制储能系统的方式;以及根据控制方式控制储能系统对电网执行操作处理。
进一步地,电网的运行状态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状态:电网的用电负荷处于低谷状态;电网处于发生故障的状态;以及电网的用电负荷处于高峰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6221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