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全钢丝胎体反包外延的无内胎子午线轮胎无效
申请号: | 201510031985.9 | 申请日: | 2015-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943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9 |
发明(设计)人: | 王友善;崔志博;吴健;粟本龙;刘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C15/04 | 分类号: | B60C15/04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龙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3206 | 代理人: | 高媛 |
地址: | 15000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丝 胎体反包 外延 内胎 子午线 轮胎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全钢丝胎体反包外延的无内胎子午线轮胎,属于无内胎子午线轮胎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普通的具有钢丝包布的全钢丝子午线无内胎轮胎其胎体反包端头都置于胎圈部位橡胶材料内部,由于钢丝材料与橡胶材料的杨氏模量相差很大,这种结构会导致轮胎胎圈部位的刚度突变。而轮胎行驶时,胎圈部位会发生反复的曲挠变形,刚度的突变会使橡胶材料变形不均匀,在胎体反包端头部位出现应力集中,橡胶材料应力应变幅度增大,胎圈部位在轮胎工作过程中热量积累增多,较高的温度和较大的应力应变导致轮胎胎体反包端头部位的橡胶材料发生破坏,极大的降低了轮胎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即由于钢丝材料与橡胶材料的杨氏模量相差很大,这种结构会导致轮胎胎圈部位的刚度突变。而轮胎行驶时,胎圈部位会发生反复的曲挠变形,刚度的突变会使橡胶材料变形不均匀,在胎体反包端头部位出现应力集中,橡胶材料应力应变幅度增大,胎圈部位在轮胎工作过程中热量积累增多,较高的温度和较大的应力应变导致轮胎胎体反包端头部位的橡胶材料发生破坏,极大的降低了轮胎的使用寿命。进而提供一种全钢丝胎体反包外延的无内胎子午线轮胎 。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全钢丝胎体反包外延的无内胎子午线轮胎,
方案一,包括:胎体帘布、钢丝包布、钢丝包布反包端头和胎体反包端头,所述的胎体反包端头外延超出普通轮胎外轮廓曲线。
方案二,包括:胎体帘布、钢丝包布、钢丝包布反包端头和胎体反包端头,所述胎体反包端头放置在轮胎外轮廓曲线上的三段圆弧组成的凹槽内。
本发明的胎体反包端头外延到轮胎外表面,其位置在轮辋轮廓边缘曲线和轮胎水平轴位置之间,端头的设计有两种方式:1、胎体反包端头超出轮胎外表面,轮胎外表面轮廓无凹槽;2、在轮胎外轮廓上设计一光滑凹槽,端头置于凹槽之中。本发明使用钢丝包布保护胎体钢丝,并将胎体帘布反包端头外延到轮胎外表面,从而避免了轮胎胎圈部位在胎体反包端头部位的刚度突变,从根本上解决了轮胎中橡胶材料在胎体帘布反包端头的应力集中,很好地解决了胎体帘布反包端头的破坏问题,从而延长了轮胎的使用寿命1.3~1.8倍。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典型的具有钢丝包布的全钢丝无内胎子午线轮胎胎圈结构示意图;
图2为胎体帘布端头左端点和右端点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全钢丝胎体反包外延的无内胎子午线轮胎结构示意图(外轮廓无凹槽);
图4为本发明全钢丝胎体反包外延的无内胎子午线轮胎结构示意图(外轮廓有由三段圆弧组成的凹槽,胎体反包端头置于凹槽之中)。
图中的附图标记,1为胎体帘布,2为钢丝包布,3为钢丝包布反包端头,4为胎体反包端头,5为轮胎水平轴位置,6为轮辋轮廓边缘曲线弧的顶点,7为轮胎外轮廓曲线, 8为三段圆弧组成的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全钢丝胎体反包外延的无内胎子午线轮胎,包括:胎体帘布1、钢丝包布2、钢丝包布反包端头3和胎体反包端头4,所述的胎体反包端头4外延超出普通轮胎外轮廓曲线7。
所述的胎体反包端头4外延超出轮胎外轮廓曲线7为15~20mm。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全钢丝胎体反包外延的无内胎子午线轮胎,包括:胎体帘布1、钢丝包布2、钢丝包布反包端头3和胎体反包端头4,所述胎体反包端头4放置在外轮廓上的三段圆弧组成的凹槽8内。
所述胎体反包端头4的右端点与轮胎外轮廓曲线7持平或低于轮胎外轮廓曲线7。
上述实施例是将胎体反包端头外延到轮胎外表面以外,胎体反包端头直接超出轮胎外表面,或者将胎体反包端头放置在轮胎外表面上的弧形凹槽内,这样避免了胎体反包端头在橡胶材料内部引起的刚度突变,从根本上杜绝了胎体反包端头引起的橡胶材料应力集中现象,解决了轮胎在胎体反包端头破坏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3198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抗震系统及控制方法
- 下一篇:条烟精准打码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