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球形纳米磷酸铁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510020050.0 | 申请日: | 2015-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386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2 |
发明(设计)人: | 杨志宽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志宽 |
主分类号: | H01M4/58 | 分类号: | H01M4/58;C01B25/37;B82Y30/0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006 山东省烟台市开***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球形 纳米 磷酸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能源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球形纳米磷酸铁的制备方法,特别是通过一步热分解法快速制备球形纳米磷酸铁,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前驱体。
背景技术
磷酸铁锂电池具有安全、长寿命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通信储能、风光发电的大规模储能等领域。其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生产制造,主要以草酸亚铁、氧化铁或磷酸铁为关键原材料。
原材料的不同决定了生产工艺和产品性能的不同:草酸亚铁工艺是采用草酸亚铁、碳酸锂、磷酸铵为主要原材料,生产的磷酸铁锂产品具有比容量高、稳定性易控制等特点,但其最大的弊端是生产过程产生大量氨气、一氧化碳而不易处理;氧化铁工艺制备的磷酸铁锂比容量低,无法达到动力电池厂商对比容量的要求;采用磷酸铁工艺的碳热还原法是采用磷酸铁、碳酸锂或氢氧化锂、碳源混合均匀直接焙烧即可,三价铁被碳在高温下还原为二价铁,其制备的材料具有比容量高、产品形貌易控制、工艺过程环保无污染等优点。磷酸铁工艺逐渐成为磷酸铁锂材料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
对于电池材料而言,形貌具有继承性,一般是电池材料的形貌和密度会继承前驱体的形貌和密度。作为前驱体的磷酸铁,其纳米化和高振实密度对减小磷酸铁锂颗粒尺寸达到纳米级别和提高振实密度具有决定性作用。那么,磷酸铁的纳米化,是生产磷酸铁的过程所必须考虑的;球形化对于提高振实密度是显而易见的。二者的相结合具有一定难度,因为纳米化是降低单颗颗粒的尺度到纳米级别,相应地颗粒间缝隙增多,整体振实密度减小。一般是通过对一次颗粒进行纳米化,二次颗粒球形化,这样既保证达到纳米化的效果,又提高了材料二次颗粒均匀度,达到提高振实密度的目的。
对于达到上述目的,中国专利CN102583292B公开了一种微纳结构磷酸铁盐的制备方法,先在溶液中制备含结晶水的磷酸铁或磷酸铁铵的沉淀,通过反复的过滤洗涤除掉SO42-等杂质离子,然后400-800℃高温焙烧除掉结晶水,得到磷酸铁;中国专利CN103825024A公开了一种电池级磷酸铁制备方法,也是先制备结晶态复合物NH4Fe2(OH)(PO4)2·2H2O沉淀,然后在固液分离、烘干、焙烧分解制备磷酸铁;中国专利CN103259017A公布了一种通过表面活性剂形成的微反应器中制备纳米磷酸铁的方法,但还是通过过滤、洗涤、烘干的方法得到磷酸铁。
目前磷酸铁生产的工艺,绝大多数都是采用铁的硫酸盐、硝酸盐、氯化物与磷酸或磷酸铵盐溶液混合、加氧化剂氧化二价铁为三价铁,调节pH值为碱性,形成FePO4·2H2O沉淀或NH4Fe2(OH)(PO4)2·2H2O,经过陈化、过滤、反复多次洗涤,除掉硫酸根、硝酸根、铵根、钠离子等,使用BaCl2或AgNO3检验SO42-或Cl-是否洗涤干净,然后对滤饼通过烘干,除掉游离水,再在高温焙烧除掉结晶水,得到无水FePO4。
上述生产过程复杂繁琐,必须多次反复洗涤,确保杂质离子洗涤干净,从而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废水量大,处理成本高。同时如果在控制沉淀阶段得到纳米级磷酸铁,含有纳米磷酸铁的悬浊液其实是处于胶体状态,过滤、洗涤及其困难,几乎无法过滤洗涤。
虽然中国发明专利CN102897738A公开了一种电池级磷酸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将铁源、磷源和添加剂在去离子水中进行充分混合研磨,进行喷雾干燥得到球形磷酸铁前驱物,然后在空气或氧气气氛下进行高温烧结,得到电池级磷酸铁复合材料,但是其方案存在严重的弊端,采用的原料草酸亚铁、氧化铁、添加剂等均不溶解于水,而磷酸铵盐均溶解于水,在喷雾干燥过程中仅仅是上述物料的混合物,由于不是沉淀生成的纳米颗粒,后续的焙烧是纯固相反应,必然造成一次颗粒长大而达不到纳米级别,存在仅能提高振实密度不能降低颗粒尺寸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目前行业普遍存在的难题和不足,提出了一种一步热分解法直接制备球形化纳米磷酸铁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通过以下方案实现:
一种球形纳米磷酸铁的制备方法,其技术特征在于采用一步热解生成法,其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志宽,未经杨志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200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