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触控偏光片及触控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11194.X | 申请日: | 2015-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0362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2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圣;黄胜铭;林圣凯;王潍淇;张晖谷;赖颖辉;粘瀚升;王铭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G02F1/1333;G02F1/1335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72003 | 代理人: | 郝新慧,章侃铱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偏光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触控偏光片及触控显示装置;具体而言,本发明关于一种具有整合触控与偏光结构设计的触控偏光片及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偏光板是显示装置的重要元件之一,其可允许来自背光模块的光线中具有特定极化方向的光线透过,对显示装置的明暗及对比度有直接影响。举例而言,公知的偏光板允许光线中的垂直极化波通过,并将水平极化波吸收,然而,这将造成至少一半的背光光源被偏光板挡下,而形成光能利用率不佳的问题。
取而代之的方式于公知的偏光板与背光模块间加设反射式增亮膜。举例而言,利用反射式增亮膜的结构特性允许垂直极化波通过而抵达偏光板,并将水平极化波反射。反射回去的光线在传递过程中非极化后,于射向反射式增亮膜时又有部分光线通过,依此可反复地被反射式增亮膜利用,以增加通过偏光片的光线。然而,采用反射式增亮膜将增加生产成本,另外,此一方式将造成显示装置会产生额外厚度。
特别是使用于触控显示装置时,不论是单一的偏光板或是偏光板搭配反射式增亮膜的方式,结构上与触控面板彼此独立的。换言之,现有的偏光结构除了有前述光能利用的问题外,结合于触控显示装置时,触控显示装置整体厚度尺寸仍不尽理想,因此现有的显示装置结构仍有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触控显示装置具结构整合的设计,以减少显示装置的厚度尺寸。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触控偏光片,可提高显示的穿透度。
触控偏光片包含第一基板、透光电极层、光栅电极层及触控电路。透光电极层设置于第一基板上。光栅电极层设置于透光电极层的一侧,且光栅电极层包含多条金属导线彼此平行间隔排列以形成光栅。触控电路分别连接透光电极层及金属导线,并根据透光电极层及光栅电极层的反馈产生触控信号。
触控显示装置包含液晶面板、金属偏光模块、透光电极层及触控电路。金属偏光模块设置于液晶面板上。金属偏光模块具有光栅电极层,其中光栅电极层包含多条金属导线彼此平行间隔排列以形成光栅。透光电极层设置于光栅电极层的一侧。触控电路分别连接透光电极层及金属导线,并根据透光电极层及光栅电极层的反馈产生触控信号。通过金属偏光模块与透光电极层整合的结构设计,可减少触控显示装置的整体厚度尺寸。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触控显示装置的爆炸图;
图2A及图2B为本发明触控显示装置的一实施例剖视图;
图3A至图3E为制作用于图2触控显示装置的触控偏光片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触控显示装置的第二实施例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触控显示装置的第三实施例剖视图;
图6A及图6B为本发明触控显示装置的第四实施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触控显示装置的第五实施例剖视图;
图8A至图8D为制作用于图7触控显示装置的触控偏光片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触控显示装置的第六实施例剖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 触控显示装置
200 触控偏光片
210 第一基板
212 黑色矩阵
220 透光电极层
222 透光电极条
230 金属偏光模块
232 光栅电极层
234 金属导线
234a 第一隔离层
234b 金属层
234c 第二隔离层
235 接触孔
240,240a,240b 触控电路
250 金属偏光模块
254 金属导线
260 下偏光片
270 第二基板
300 液晶面板
400 背光模块
500a,500b 光线
500c 环境光
a 第一方向
b 第二方向
d 间距
w 宽度
t 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在触控显示装置中提供一种具多层结构的光栅式偏光板,其包含有形成光栅的金属导线,可具偏光功能。此外,利用触控电路分别与金属导线和透光电极层连接,可提供触控功能。通过本发明的光栅式偏光板与触控功能结合的结构,可降低触控显示装置的厚度。触控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较佳包含液晶显示面板,但亦可为其他需与偏光膜片配合使用的不同种类面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1119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