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将选择性级联脱沥青与脱沥青馏分的再循环集成的重质烃原料的转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66279.1 | 申请日: | 2014-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6503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1 |
发明(设计)人: | J.马伊谢尔;I.梅德里希纳;F.弗尼内 | 申请(专利权)人: | IFP新能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G21/14 | 分类号: | C10G21/14;C10G21/00;C10G47/30;C10G47/02;C10G49/04;C10G49/16;C10G53/06;C10G67/04;C10G67/1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刘维升;石克虎 |
地址: | 法国吕埃*** | 国省代码: | 法国;F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选择性 级联 沥青 馏分 再循环 集成 重质烃 原料 转化 方法 | ||
描述了具有至少300℃的初沸点的重质烃原料的转化方法,其包括下列阶段:a) 至少一部分所述原料的加氢转化阶段;b) 分离源自阶段a)的流出物以获得轻质液体馏分和重质液体馏分的阶段;c) 对至少一部分源自阶段b)的重质液体馏分的至少两个串联的脱沥青阶段,以能够分离至少一个沥青馏分、至少一个被称作重质DAO的重质脱沥青油馏分和至少一个被称作轻质DAO的轻质脱沥青油馏分,至少一个所述脱沥青阶段借助至少一种极性溶剂和至少一种非极性溶剂的混合物进行,所述脱沥青阶段在所用溶剂混合物的亚临界条件下进行;d) 将至少一部分源自阶段c)的被称作重质DAO的所述重质脱沥青油馏分再循环至加氢转化阶段a)的上游和/或再循环至分离阶段b)的入口的阶段。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特别获自原油的常压蒸馏或减压蒸馏的重质烃原料的新型转化方法。
已知升级改造(upcycling)和转化方法的性能通常遇到主要与所谓难裂化(refractory)分子结构的存在相关的限制。实际上,这些分子结构(树脂和沥青质中存在的杂元素、多环芳族分子和极性分子)对造成重质原料加氢转化单元下游的设备堵塞和因此这一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频繁停机的沉积物形成负责。此外,为了降低停机频率,重质原料的加氢转化单元通常在更温和的条件下运行,因此限制转化程度。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因此是提高待升级改造的原料的转化水平。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将加氢转化单元下游的设备中的这样的沉积物的形成最小化。
现有技术状况中已知的解决方案之一包括将脱沥青单元(下文称作标准或传统SDA)与加氢转化单元连接。
脱沥青的原理基于通过沉淀将石油渣油分离成两个相:i) 被称作“脱沥青油”,也称作“油基质”或“油相”或DAO(脱沥青油)的相;和ii) 尤其含有难裂化分子结构的被称作“沥青(asphalt)”或有时被称作“沥青(pitch)”的相。由于其平庸的品质,沥青是对精炼系统有害的产品,应将其减至最少。
专利申请US 2012/0061292 A1和US 2012/0061293 A1描述了连续的沸腾床和传统脱沥青工艺,将脱沥青油DAO再循环至沸腾床上游。
这些专利申请描述了传统脱沥青,由于其原理,其受到限制,特别是对脱沥青油DAO的收率的限制,所述收率随溶剂(多至C6/C7溶剂)的分子量提高,然后趋平至特定于各原料和各溶剂的阈值。此外,这种传统脱沥青受制于极低的选择性,以致将仍可升级改造的分子结构萃取到沥青馏分中。
申请人的研究通过集成至少两个串联的脱沥青阶段以能够分离至少一个沥青馏分、至少一个被称作重质DAO的重质脱沥青油馏分和至少一个被称作轻质DAO的轻质脱沥青油馏分而开发出能够克服上述缺点的重质烃原料的新型转化方法。据发现,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实施能产生具有比传统脱沥青的情况下更显著的芳族性质(即包含芳族结构)的重质脱沥青油DAO,且将所述重质脱沥青油再循环至加氢转化阶段上游能通过溶解和/或胶溶和/或分散有利于形成沉积物的分子结构而使在沸腾床中处理的介质更好地稳定并因此实现初始原料的更高的总体转化水平。
发明目的
本发明涉及具有至少300℃的初沸点的重质烃原料的转化方法,其包括下列阶段:
a) 在至少一个三相反应器中在氢气存在下在能够获得具有降低的康氏残炭、金属、硫和氮含量的液体原料的条件下加氢转化至少一部分所述原料的阶段,所述反应器含有至少一种加氢转化催化剂并作为具有液体和气体的上升流的沸腾床运行并包括至少一个用于从所述反应器中取出所述催化剂的装置和至少一个用于向所述反应器供应新鲜催化剂的装置,
b) 分离源自阶段a)的流出物以获得具有低于300℃的沸点的轻质液体馏分和具有高于300℃的沸点的重质液体馏分的阶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IFP新能源公司,未经IFP新能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6627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