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编码解码图像方法、编码解码图像设备及相应计算机可读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64962.1 | 申请日: | 2014-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9420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2 |
发明(设计)人: | P.菲利普;H.福维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兰治 |
主分类号: | H04N19/12 | 分类号: | H04N19/12;H04N19/88;H04N19/147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李芳华 |
地址: | 法国*** | 国省代码: | 法国;F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编码 解码 图像 方法 设备 相应 计算机 程序 | ||
1.一种用于对被切割成多个块的至少一张图像(ICj)进行编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针对有待编码的当前块(Bu),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借助于至少一个预测子块(BP最优)对该当前块进行预测(C3),
-确定(C4)表示该预测子块与该当前块之差的残差块,
-根据预定标准从多个排列运算(OP0,OP1,…,OPm,…,OPK-1,其中,0≤m≤K-1并且0≤m*≤K-1)以及多个变换运算(OT0,OT1,…,OTn,…,OTL-1,其中,0≤n≤L-1并且0≤n*≤L-1)中选择(C5)包括排列运算(OPm*)和变换运算(OTn*)的数学运算对,
-将所述选择的对中的该排列运算(OPm*)应用于(C6)该确定的残差块的数据上,
-将所述选择的对中的该变换运算(OTn*)应用于(C7)该经排列的数据上,
-对来自所述应用的变换运算的经变换的数据进行编码(C9)。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码方法,其中,所述多个变换运算(OT0,OT1,…,OTn,…,OTL-1)包含离散正弦变换。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编码方法,其中,所述预定标准是有待编码的该当前块的比特率失真代价的最小化。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码方法,其中,所选择的排列运算在于根据对所述残差块的数据进行转置的运算逐渐地移动该确定的残差块的数据。
5.一种用于对被切割成多个块的至少一张图像(ICj)进行编码的设备(CO),该设备针对有待编码的当前块包括:
-用于借助于至少一个预测子块(BP最优)对该当前块进行预测的装置(PRED_CO),
-用于确定表示该预测子块与该当前块之差的残差块的装置(PRED_CO),
-用于根据预定标准从多个排列运算(OP0,OP1,…,OPm,…,OPK-1,其中,0≤m≤K-1并且0≤m*≤K-1)以及多个变换运算(OT0,OT1,…,OTn,…,OTL-1,其中,0≤n≤L-1并且0≤n*≤L-1)中选择包括排列运算(OPm*)和变换运算(OTn*)的数学运算对的装置(CAL_CO),
-用于将所述选择的对中的该排列运算(OPm*)应用于该确定的残差块的数据上的排列装置(MPER_CO),
-将所述选择的对中的该变换运算(OTn*)应用于该经排列的数据上的变换装置(MT_CO),
-用于对由所述变换装置(MT_CO)传递的经变换的数据进行编码的编码装置(MCE)。
6.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记录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括多条程序代码指令,当所述程序在计算机上执行时,这些程序代码指令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编码方法的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兰治,未经奥兰治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64962.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通过可伸缩视频编码的网络个人视频记录器节约
- 下一篇:高动态范围图像传感器
- 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的图像处理
- 图像编码/图像解码方法以及图像编码/图像解码装置
-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图像处理方法
- 图像解密方法、图像加密方法、图像解密装置、图像加密装置、图像解密程序以及图像加密程序
- 图像解密方法、图像加密方法、图像解密装置、图像加密装置、图像解密程序以及图像加密程序
- 图像编码方法、图像解码方法、图像编码装置、图像解码装置、图像编码程序以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编码方法、图像解码方法、图像编码装置、图像解码装置、图像编码程序、以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系统和图像形成方法
- 图像编码装置、图像编码方法、图像编码程序、图像解码装置、图像解码方法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编码装置、图像编码方法、图像编码程序、图像解码装置、图像解码方法及图像解码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