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冲击保护装置的鸥翼门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57551.X | 申请日: | 2014-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5848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1 |
发明(设计)人: | 彼得·安德烈 | 申请(专利权)人: | 彼得·安德烈 |
主分类号: | B60R13/04 | 分类号: | B60R1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寰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08 | 代理人: | 林柳岑 |
地址: | 德国法***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冲击 保护装置 鸥翼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门扇和冲击保护装置的鸥翼门,在打开所述鸥翼门时,可以利用所述冲击保护装置对门扇边缘形成冲击保护。
背景技术
鸥翼门具有门扇和框架,其中,所述门扇通过铰链可枢转地耦接至所述框架。如果门扇处于闭合位置,则门扇被布置在框架内,其中,在门扇和框架之间提供采用空隙的形式的间隙。鸥翼门具有打开方向,其中,门扇可以围绕铰链枢转,使得鸥翼门在背对铰链的门扇端面上打开。结果,门扇以它的门扇端面离开框架的状态突出到空间中,其中,门扇可以仅枢转到它(通常用它的门扇边缘)撞击障碍物为止。
具体地说,就机动车车门例如乘用车而言,当车辆在受限制空间状况中诸如例如在车库中停放时,会产生问题。在打开机动车车门时,此处存在机动车车门在它的门扇边缘抵着车库墙面时无意中碰撞的风险,其结果是可能油漆受损或甚至机动车车门有凹痕的后果。此外,当两辆机动车例如在公共停车场中彼此紧挨着停放时,在一辆机动车的车门以不受控的方式打开时,存在所述车门磕在另一辆机动车上的风险,其结果是另一辆机动车可能同样被损坏。
为了至少减缓机动车车门撞击车库墙面的后果,已知将例如毛毡衬里形式的衬垫附着到车库墙面。不过,毛毡衬里仅在机动车相对于毛毡衬里以在机动车车门打开期间撞击毛毡衬里的方式停放的情况下才具有保护效果。相反,如果机动车车门撞击毛毡衬里旁边的车库墙面,那么如果相应大力打开机动车车门,则同样可能预料机动车车门会损坏。
另外,已知在机动车车门的门扇边缘上衬着橡胶唇缘,因此,在机动车车门撞击车库墙面时,门扇边缘通过橡胶唇缘得到支撑。橡胶唇缘从机动车的外面是可见的,甚至在机动车车门关闭时也能看到,并可能干扰机动车的外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一种带有门扇和冲击保护装置的鸥翼门,其中,在鸥翼门关闭时,冲击保护装置几乎看不到,并且仍然可以利用冲击保护装置对门扇形成有效的冲击保护。
根据本发明的鸥翼门具有门扇、框架和冲击保护装置以及推杆和拉杆,所述冲击保护装置附接至背朝所述鸥翼门的铰链的门扇的端面,所述拉杆经耦接以便可枢转入并对抗所述鸥翼门的打开方向,以及在其枢转入位置,在关闭所述鸥翼门时,所述拉杆布置在所述端面和所述框架之间的空隙中,以及在打开鸥翼门时,一旦拉杆被框架暴露,拉杆就在其枢转出位置通过其一个拉杆臂从端面突出,使得在打开鸥翼门时,借助拉杆对所述门扇边缘形成冲击保护,其中,另一拉杆臂耦接至推杆的一个纵向端,并且拉杆臂的另一纵向端耦接至与框架附接的驱动器,并因此,在打开鸥翼门时,拉杆由驱动器经由推杆从枢转入位置驱动至枢转出位置,并且,在关闭所述鸥翼门时,所述拉杆由所述驱动器经由所述推杆从枢转出位置驱动至枢转入位置。
由于在关闭鸥翼门时,冲击保护装置布置在门扇的端面和框架之间的空隙中这一事实,冲击保护装置仅在鸥翼门打开时才能从外面看到。相比之下,在鸥翼门关闭时,冲击保护装置从外面看不到,因此,冲击保护装置不会例如对鸥翼门的构形具有不良影响。这通过以下事实实现:在打开鸥翼门时,拉杆可以从其枢转入位置引入其枢转出位置,反之,在关闭鸥翼门时,拉杆可以从其枢转出位置引入其枢转入位置,其中,在枢转入位置,拉杆布置成隐藏在空隙中,而在枢转出位置,拉杆从门扇突出以便对鸥翼门形成冲击保护。
拉杆由驱动器经由推杆从枢转入位置驱动至枢转出位置并且反之亦然,其中,驱动器附接至框架。结果,将要传送至门扇以便打开和关闭鸥翼门的功用来致动拉杆,即,将拉杆从枢转入位置引入枢转出位置并且反之亦然。
在打开和关闭鸥翼门时,门扇相对于框架移动并因此还相对于驱动器移动,其中,拉杆经由推杆在驱动器上得到支撑。
推杆和驱动器相对于其几何构形和位置彼此协调,其协调方式使得在打开鸥翼门时,一旦拉杆被框架暴露,所述拉杆就被引入其枢转出位置。以类似的方式,在关闭鸥翼门时,一旦拉杆不再被框架暴露,拉杆就被引入其枢转入位置。结果,根据门扇相对于框架的位置,拉杆由驱动器经由推杆致动,并因此,在打开鸥翼门时,冲击保护装置由正枢转出的拉杆引入作用状态,并在关闭鸥翼门时,冲击保护装置被引入不作用状态。在不作用状态,所述冲击保护装置从外面看不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彼得·安德烈,未经彼得·安德烈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5755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