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容器下部、构造有容器下部的冶金的容器以及电弧炉和用于运行电弧炉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80054043.6 | 申请日: | 2014-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231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A.米勒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要金属科技奥地利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B3/19 | 分类号: | F27B3/19;B22D11/10;B22D11/113;B22D39/00;B22D41/14;F27D3/15;F27D3/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周志明;宣力伟 |
地址: | 奥地*** | 国省代码: | 奥地利;AT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容器 下部 构造 冶金 以及 电弧炉 用于 运行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冶金的容器的容器下部,所述容器下部具有容器壁、容器底部、熔化室和至少一个用于将液态金属从熔化室中取出的出炉装置。本发明此外涉及一种具有这样的容器下部的冶金的容器以及一种配备有该冶金的容器的电弧炉和一种用于运行该电弧炉的方法。
背景技术
已经由EP1181491B1公开了开头所述类型的容器下部和冶金的容器。在那里公开的容器下部配备有第一出炉装置,该第一出炉装置按照液体虹吸原理来工作且具有一种虹吸器。其实现了对来自熔化室的液态金属的一种近乎于无渣的出炉。此外,存在形式为底部出炉设备的第二出炉装置,以便能够在维护的情况下将容器下部完全清空。在常规的出炉过程中的液态金属的路径通过第一出炉装置来引导,其中液态金属通过在容器下部的容器壁中的靠近容器底部而布置的入口孔而到达上升的管道中,在其中上升直至溢流边缘,淹没所述溢流边缘并到达下降的管道中。在由下降的管道排出时液态金属通常被收集到罐中。更进一步的细节参考EP1181491B1的内容。
与液态金属处于接触之中的下部容器的部分,如上升的和下降的管道、溢流边缘和熔化室的内侧,在此由耐火材料形成,且在每个出炉过程中能经受住磨损,尤其由于侵蚀和冲刷而造成的磨损。一旦所述耐火材料被如此强烈地侵蚀以致于不再能保证第一出炉装置的正常工作,则必须对相关部分进行维护,也就是说,进行更换或者修补。
对在每个出炉过程中液态金属量在范围>100t内的、越来越大的熔炼机组的要求导致了在第一出炉装置范围内的耐火材料明显更快地被消耗以及因而导致了在一定程度上的维护周期的缩短,从而具有这样的第一出炉装置的熔炼机组仅还可以不经济地运行。如果这样的熔炼机组的耐火材料的耐用时间缩短至少于6天,则在通常情况下达到不经济的界限。附加的、为了实行维护所需要的时间使得通过在每个出炉过程中更大量的液态金属而获得的生产成本优势再次消失。此外,在第一出炉装置中入口孔的增大并非可以无限制地实现,因为入口孔的宽度自大约800mm时起,在入口孔上边缘上水平地限制该入口孔的耐火材料不再能持久地经受起机械负荷且断裂。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容器下部和一种冶金的容器,所述冶金的容器包括按照液体虹吸原理而起作用的出炉装置,该冶金的容器即时在液态金属的出炉量>100t时也能够被经济地运行。
本任务通过下述用于冶金的容器的容器下部来解决,该容器下部具有容器壁、容器底部、熔化室和至少一个用于将液态金属从所述熔化室中取出的出炉装置,其中所述熔化室被设置用于容纳>100t的液态金属,且存在至少一个按照液体虹吸原理而构造的第一出炉装置,该第一出炉装置在所述容器壁中具有至少两个独立的入口孔用于将所述液态金属从熔化室运送到所述第一出炉装置中。
通过所述至少两个独立的入口孔,使得由熔化室排出的液态金属可以说以单批的形式来分配。根据所采用的、在其中形成入口孔的耐火材料的承载能力,能够将入口孔的宽度尽可能大地且同时如所需要那样狭长地构造,以便有效地防止耐火材料的断裂。因而与开头所描述的、已经公开的出炉装置相比,至少一个第一出炉装置至少在部分范围内其单个组件倍增并且/或者在与液态金属的接触范围内增大其尺寸。由此增大了液态金属和耐火材料之间的接触面,其中在每个出炉过程中在相应的接触面上现在有更少的液态金属沿着流过。因而能够使得在至少一个第一出炉装置上的磨损减少至以下程度,即平常的维护周期能够达到>6天。因此,通过磨损而对在其内使用根据本发明的容器下部的所述机组的生产能力、尤其对电弧炉的生产能力所造成的损害通常不再比在已经公开的具有较低出炉量的机组时更多。
在此已证实的是,所述入口孔通入到一个唯一的输入管道内,且该输入管道在至少一个溢流边缘的范围内通入到至少一个输出管道内。不过每一个入口孔也能够以有利的方式通入到独立的输入管道内,且这些输入管道在至少一个溢流边缘的范围内通入到至少一个输出管道内。
在此一种设计方案是尤其优选的,在该设计方案中设置以米为单位的溢流边缘的宽度与以吨每小时为单位的经过该溢流边缘的金属的量的比例在0.003至0.005的范围内。在此,例如对于大约150t的出炉过程优选的是0.005的比例,而对于大约350t的出炉过程力求的是0.003的比例。因而,所述溢流边缘的长度参照常规的熔炼机组来增大且在出炉过程期间经过该熔炼机组的、液态金属的量相应地减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要金属科技奥地利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首要金属科技奥地利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540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