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金属制汽车部件的制造方法及金属制汽车部件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53625.2 | 申请日: | 2014-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7914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0 |
发明(设计)人: | 林宏美;铃木慎太郎;西尾俊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NTN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05D1/32 | 分类号: | B05D1/32;B05D7/14;F16D3/20 |
代理公司: | 11038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英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 汽车部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防止对不需要被覆的部分卷入被覆物质、对外周部均匀形成被膜的制造方法。外周表面包含受到被覆的部分和未受到被覆的部分的圆柱状或圆筒状金属制汽车部件的包含如下工序的制造方法:(1)设置渐缩喷嘴形状的遮盖夹具(7)的工序,该遮盖夹具(7)覆盖圆柱状或圆筒状部件(1)的轴向端部的外周表面,与该外周表面之间具有间隙(8),覆盖未受到被覆的部分;(2)气体喷出工序,一边旋转圆柱状或圆筒状部件(1)一边从间隙(8)朝向遮盖夹具(7)的前端部方向喷出气体;(3)从旋转的圆柱状或圆筒状部件(1)的轴向侧面附着被覆形成物质的工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制汽车部件的制造方法,特别是涉及圆柱状或圆筒状金属制汽车部件的粉体涂装方法中的遮蔽。
背景技术
粉体涂装方法是用于汽车部件、钢管、家电制品、家庭用品等多种领域的涂装方法。主流是主要对外装部的平面且大面积的涂布,大多是对被涂装品(以下,称为工件)的全表面涂装的情况。但是,有时在工件表面的一部分设有非涂装面,该情况下,需要在非涂装面进行遮蔽。作为一般的遮蔽方法,广泛使用遮蔽带、帽,需要从业者通过手工作业进行。因此,作为自动遮蔽的方法,有使用图8(a)所示的遮蔽夹具的方法。图8(a)是对旋转或停止的工件使用夹具进行涂装的情况的剖面图。从箭头方向在工件17的涂装部分进行粉体涂装的情况下,将遮蔽夹具18配置在工件17附近。然而,在粉体涂装的情况下,特别是静电粉体涂装的情况下,产生粉体涂料卷入(回り込み)遮蔽夹具18和工件17表面的间隙的部分19,具有易产生对非涂装部分的粉体附着这种问题。
作为其对策,公知的是下述方法:如图8(b)所示,通过使压缩气体20在工件17和遮蔽夹具18的间隙流动,防止粉体涂料的卷入(专利文献1~3)。
然而,该方法通过增加压缩空气的流量可防止如图8(a)所示的卷入,但因在遮蔽边界部的空气的流速快,产生涂装膜厚减少的部分21,因此存在涂膜防蚀性降低这种问题。
从汽车的发动机向驱动车轮传输动力的驱动轴因需要应对由发动机和车轮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变化引起的角度位移和轴向位移,因而一般具有下述的结构:在发动机侧(内侧)装备滑动式等速万向接头,在驱动车轮侧(外侧)装备固定式等速万向接头,由金属制的中间轴将两者的等速万向接头连结。
装入该驱动轴的滑动式等速万向接头及固定式等速万向接头都具备金属制的外侧接头构件,该金属制的外侧接头构件由容纳包含连结于前述的中间轴的内侧接头构件的内部部件的杯部、和从该杯部向轴向一体延伸的杆部构成。
包含位于内侧的等速万向接头的外侧接头构件、位于外侧的等速万向接头的外侧接头构件、及连结两者的等速万向接头的中间轴的金属制汽车部件通过锻造进行成形后,为了提高其强度等,通过基于淬火的热处理进行表面硬化。在该淬火后,出于提高部件的韧性、释放伴随着淬火的应力的一部分且事先防止烧裂的目的,对部件进行回火。另外,在这些部件的外表面,为了提高耐蚀性而形成了树脂涂膜。
作为树脂涂膜的形成方法,公开了下述的方法及其制造装置:对金属制的汽车部件进行高频淬火,该淬火后在汽车部件的外表面涂布粉体涂料之后,通过高频感应加热同时进行汽车部件的回火和烧接(专利文献4)。该方法可以缩短金属制汽车部件的回火及涂装剂的烧接的处理时间及降低成本。
然而,在等速万向接头的外圈那样的精密部件应用粉体涂装的情况下,滑动部、嵌合部、齿轮部等要求高精度的尺寸及清洁度,因而,必须有可以完全防止涂料卷入的遮蔽方法。在图8(b)所示的空气直接在上述遮蔽夹具和工件的间隙流动的遮蔽方法中,难以完全防止涂料的卷入,另外,因涂装膜厚减少,从而存在涂膜的防蚀性降低这种问题。
特别是同时进行等速万向接头等淬火后的汽车部件的回火和粉体涂装的烧接固化而形成的金属制汽车部件的涂装方法的情况下,根据等速万向接头的外圈内部的形状,在涂装部分存在凸部和凹部,具有其涂装厚度的程度变动这种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NTN株式会社,未经NTN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5362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