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金属/树脂复合结构体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49459.9 | 申请日: | 2014-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1779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6 |
发明(设计)人: | 奥村浩士;三隅正毅;窪田俊策;井上悟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32B15/08 | 分类号: | B32B15/08;B24C1/06;C23F1/20;C23F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11256 | 代理人: | 杨宏军,王大方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 树脂 复合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树脂复合结构体。
背景技术
从各种部件的轻质化的观点考虑,使用树脂作为金属的代替品。然而,难以用树脂代替全部的金属构件的情况也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通过将金属成型体与树脂成型体接合一体化来制造新型的复合部件。然而,能够利用在工业上有利的方法、并且以高接合强度将金属成型体与树脂成型体接合一体化的技术,尚未实用化。
近年来,作为将金属成型体与树脂成型体接合一体化的技术,研究了将在金属构件的表面上形成微细的凹凸而得到的金属构件与工程塑料接合,所述工程塑料具有极性基团,所述极性基团具有与该金属构件的亲和性(例如,专利文献1~5等)。
例如,专利文献1~3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即,通过用肼水溶液对铝合金进行浸渍处理,从而在所述铝合金的表面形成直径30~300nm的凹部,然后在该处理面接合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以下称为“PBT”。)或聚苯硫醚树脂(以下称为“PPS”。)。
另外,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即,通过用磷酸或氢氧化钠的电解浴对铝坯料进行阳极氧化处理,从而在铝坯料的表面形成具有直径为25nm以上的凹部的阳极氧化被膜,然后在该处理面接合工程塑料。
此外,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即,利用特定的蚀刻剂在铝合金上形成微细的凹凸或孔,于该孔注射接合聚酰胺6树脂、聚酰胺6树脂、PPS。
近年来,利用上述技术,逐渐得到了接合金属与工程塑料而成的金属/树脂复合结构体。然而,在进行实用化时,期望在金属与树脂之间具有更高的接合强度。
另外,上述专利文献1~5中,使用了具有极性基团的工程塑料作为树脂构件。另一方面,关于与金属构件不具有亲和性的非极性的聚烯烃类树脂,作为应用上述技术的事例,有使用在聚烯烃类树脂中导入了极性基团的酸改性聚烯烃树脂的例子(专利文献6)。
然而,为了使该树脂与金属构件接合,需要将树脂保持为熔融状态、在高压下长时间接触,通常,利用基于熔融挤出的层压法、加压法等进行了接合。然而,层压法、加压法等存在以下缺点:不仅可应用的形状的自由度低,而且在欲接合的位置之外,也附着酸改性聚烯烃类树脂,由此,根据部件的形状,无法充分发挥金属构件的性能、外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1642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6721号公报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03/064150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第2004/055248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3-52671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2-38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提供一种能将金属构件与树脂构件直接接合、并且金属构件与树脂构件的接合强度优异的金属/树脂复合结构体。
本发明的发明人们针对在以上述专利文献1~5为代表的金属表面经粗糙化处理的金属构件上、直接接合由包含以聚烯烃类树脂为代表的与金属构件不具有亲和性的非极性树脂的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树脂构件的技术进行了各种研究。然而,即使要将该经粗糙化处理的金属构件与由非极性的树脂形成的树脂构件接合,也会由于接合强度弱,而导致金属构件与树脂构件的界面发生剥离,无法形成具有高接合强度的复合结构体。
因此,本发明尤其是提供一种金属/树脂复合结构体,对于所述金属/树脂复合结构体而言,即使在使用包含以聚烯烃类树脂为代表的与金属构件不具有亲和性的非极性树脂的树脂组合物作为树脂构件时,也能够在不伴有树脂的改性等的情况下直接进行接合,并且金属构件与树脂构件的接合强度优异。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发明人们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将具有两种以上的不同特性的凹凸形状的金属构件与树脂构件直接接合,可得到树脂构件与金属构件的接合强度优异的金属/树脂复合结构体,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涉及以下的[1]~[7]。
[1]一种金属/树脂复合结构体,其是金属构件与树脂构件接合而形成的,其中,
在上述金属构件的与上述树脂构件的接合表面,具有满足下述(i)及(ii)的特性的凹凸形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井化学株式会社,未经三井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4945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