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酸刺激增强剂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48573.X | 申请日: | 2014-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9189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4 |
发明(设计)人: | 大森雄一郎;岩本孝浩;藤原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谷川香料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23L2/00 | 分类号: | A23L2/00;A23G3/34;A23G4/00;A23G9/32;A23G9/44;A23G9/5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72001 | 代理人: | 马倩,黄希贵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酸 刺激 增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碳酸刺激增强剂以及将其添加至饮料的碳酸刺激增强方法,详细而言,涉及以十一碳三烯类、十一碳四烯类作为有效成分的碳酸刺激增强剂。
背景技术
对于饮料市场而言,碳酸饮料与茶饮料、咖啡饮料不相伯仲地占据重要位置,具有比果实饮料、运动饮料、矿泉水等更大的市场占有率。碳酸饮料自古就存在于饮料市场中,滋润全世界人民的日常生活,常年受到人们的喜爱。在盛夏时节、运动后出汗时等,供给水分、供给糖分,同时酝酿出独特的清凉感,非常适合具有刺激感的咽喉吞咽。
可以说碳酸饮料的特征是其它清凉饮料不具备的该独特的“碳酸刺激感”。可以认为:在碳酸饮料中,二氧化碳因加压而溶解于水中,恢复至常压时,已溶解的二氧化碳从水中成为气状的二氧化碳气泡而产生,在产生该气泡时以压觉或痛觉的形式刺激舌头的感觉细胞,从而产生独特的刺激感。
另外,对于碳酸饮料而言,饮料的碳酸刺激越强,则越有爽快感、嗜好性高,因此寻求气体压力强的饮料。
然而,碳酸饮料存在如下问题:对于含有果汁的碳酸饮料而言,因加热杀菌而必须降低填充时的气体压力的情况;因容器的透气性而导致气体压力降低、或者因开罐后的二氧化碳的快速脱气而呈现所谓的“脱气”状态,碳酸饮料所需的二氧化碳的爽快且强烈的刺激减弱等,“碳酸刺激感”不可避免地降低,无法充分地确保嗜好性。
针对碳酸饮料,截止至今提出了如下方法:通过向碳酸饮料中添加0.5~5质量%的DE6~30的淀粉分解物,从而改善刺激性、奶油性、浓郁味道等味质的碳酸饮料的制造方法(专利文献1);相对于大量包含果汁等植物成分的配方,将二氧化碳压力设定得比较高,进而以特定的比例配合高甜味度的甜调味品,从而具备源自植物成分的丰富味道和由二氧化碳带来的爽快刺激的碳酸饮料(专利文献2);通过向碳酸饮料中添加千日菊酰胺或含有千日菊酰胺的植物提取物或植物精油,从而增强或维持碳酸饮料的碳酸感的方法(专利文献3);通过向碳酸饮料中添加由选自日本獐牙菜提取物、姜提取物类和朗姆醚中的2种以上组成的成分,从而增加纹理较细的微细发泡感、提高商品嗜好性的方法(专利文献4);通过添加羟基酸酯类来增强碳酸饮料的碳酸刺激的方法(专利文献5);通过添加δ-内酯,能够使饮用时的泡更富奶油感的方法(专利文献6)等。
然而,在将辣味成分单独添加至碳酸饮料的方法中,在增加碳酸感的同时,还会赋予辣味。另外,在其它方法中,与碳酸刺激的增强相比,呈现发泡感得以改善、浓郁感和奶油感得以增强的结果,无法获得爽快且充分的碳酸刺激增强效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3073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再公表2002/06770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16687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5-13167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3-94129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12-503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对于碳酸饮料而言即使在如下情况下也能够维持爽快的碳酸刺激的碳酸刺激增强剂,所述情况为:因加热杀菌而必须降低填充时的气体压力的情况;因容器的透气性而导致气体压力降低、或者因开罐后的二氧化碳的快速脱气而呈现所谓的“脱气”状态,碳酸饮料所需的二氧化碳的爽快且强烈的刺激减弱等,“碳酸刺激感”不可避免地降低,作为止渴饮料而期望的功能、嗜好性降低的情况。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向碳酸饮料中添加6,8,10-十一碳三烯-3-酮和1,3,5-十一碳三烯等十一碳三烯类、1,3,5,7-十一碳四烯等十一碳四烯类,由二氧化碳带来的优选碳酸刺激得以增强・维持,从而完成了该研究。
如此,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1)碳酸刺激增强剂,其由选自6,8,10-十一碳三烯-2-酮、6,8,10-十一碳三烯-3-酮、6,8,10-十一碳三烯-4-酮、6,8,10-十一碳三烯-3-醇、6,8,10-十一碳三烯-4-醇、1,3,5-十一碳三烯和1,3,5,7-十一碳四烯中的1种或2种以上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谷川香料株式会社,未经长谷川香料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4857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