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过分集天线的有源解调提高天线效率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36510.2 | 申请日: | 2014-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4012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发明(设计)人: | 徐志豪;小保罗·安东尼·托纳塔;罗伯托·加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卡文迪什动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1/24 | 分类号: | H01Q1/24;H01Q1/52;H01Q2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柏杉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3 | 代理人: | 谢攀;刘继富 |
地址: | 美国加利***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过 分集 天线 有源 解调 提高 效率 | ||
本发明一般性地涉及具有多个天线的蜂窝电话。本发明涉及分集或MIMO天线系统中的两个天线是如何通过互耦相互作用的。互耦由于两个天线的接近、它们的天线模式以及效率而产生。通过调节天线之间的互耦能够优化系统性能。主天线和副天线能够分别被“调谐”和“解调”以增强系统性能。在本发明中,使用配置在天线孔径中的用于频率调谐的MEMS电容器,主天线和副天线被独立地调谐。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般性地涉及具有反馈系统的设备,例如手机,所述反馈系统补偿在手机被握在手中或者靠近使用者头部时发生的电容变化。
背景技术
蜂窝电话、例如移动电话具有使日常生活更轻松的许多令人满意的功能。例如,移动电话能够接收电子邮件、文本消息和供终端用户使用的其他数据。此外,移动电话能够从移动电话发送电子邮件、文本消息和其它数据。移动电话通常在由各手机运营商中的任一个提供的无线网络上工作。发送到移动电话和从其发送的数据要求移动电话在越来越多数量的频率下工作,以支持移动电话的所有部件和天线。
3G和4G蜂窝电话系统要求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的分集。因此同时存在至少两个天线在相同频率下工作。在移动数据平台中,例如智能电话、平板电脑、便携式个人热点和笔记本电脑中,没有足够的空间来物理地分离天线。在这些小平台中,天线系统由于天线之间的互耦而遭受效率降低。在过去,已经通过解调副天线以使其从主天线解耦来处理效率降低。对副天线解耦在主天线和副天线固定的情况下是有效的,但是在主天线和副天线能够交换的现代设备中正成为问题。另外,对于MIMO系统,最佳性能可能在两个天线之间存在更大平衡时发生。
在电话被握在手中或被放在耳朵附近通话时,MIMO天线系统可能进一步遭受影响,这是因为头和手可能通过干扰天线而影响设备性能。事实上,在发布一个其天线干扰是广为记录的问题的移动电话时,评论为“你拿移动电话的姿势错了”。换言之,仅仅通过握住电话,天线系统的性能变差。该事件有时为称为头对手效应。该天线系统的性能问题延续至今。
具有“调谐”和“解调”两个天线的能力以适应变化的RF环境会进一步提高整体的系统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一般性地涉及具有多个天线的蜂窝电话。本发明涉及分集或MIMO天线系统中的两个天线是如何通过互耦相互作用的。互耦由于两个天线的接近、它们的天线模式以及效率而产生。能够通过调节天线之间的互耦而优化系统性能。主天线和副天线能够分别被“调谐”和“解调”以增强系统性能。在本发明中,使用配置在天线孔径中的用于频率调谐的MEMS电容器,主天线和副天线被独立地调谐。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包括与第一数字可变电容器的第一端连接的第一天线和与第二数字可变电容器的第一端连接的第二天线,所述第一数字可变电容器具有接地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数字可变电容器具有接地的第二端。切换模块与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连接,并且RF前端与切换模块连接。基带处理器通过一条或更多条控制线与RF前端、切换模块、第一数字可变电容器和第二数字可变电容器连接。基带处理器被适配为命令切换模块以及第一和第二数字可变电容器。第一和第二数字可变电容器被命令以调谐或解调第一和第二天线。
在另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包括两个或更多个天线和两个或更多个数字可变电容器,所述数字可变电容器在第一端与两个或更多个天线连接而在第二端接地。至少一个切换模块与两个或更多个天线连接,并且RF前端与至少一个切换模块连接。基带处理器通过一条或更多条控制线与RF前端、至少一个切换模块和两个或更多个数字可变电容器连接。基带处理器被适配为命令至少一个切换模块和两个或更多个数字可变电容器。两个或更多个数字可变电容器被命令以调谐或解调两个或更多个天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卡文迪什动力有限公司,未经卡文迪什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365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