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过压保护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420873035.1 | 申请日: | 2014-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339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13 |
发明(设计)人: | 李威;滕树鹏;喻希远;赵赟;高晓梅;郭振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环维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3/20 | 分类号: | H02H3/20;H02H9/04;H02H3/06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51 | 代理人: | 郭桂峰 |
地址: | 201206 上海市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保护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电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为较低耐压电路提供过压保护的过压保护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电子产品的主要直流供电方式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变压器外置,其首先将220V~50Hz交流电在外置变压器中直接转为直流电,随后再接入电子产品,如,笔记本的电源,变压器外设置于笔记本的外部;第二种是变压器内置,与变压器外置类似,其也是将220V~50Hz的交流电直接转为直流电,随后再接入电子产品,但不同的是,变压器设置于电子产品的内部,如台式机供电,只需要通过外部的电缆线为其提供交流电即可。
对于第一种供电方式而言,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外置变压器输出电压分为19V,12V,以及5V附近。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一些不熟悉电子产品特性的人来说,很容易误将错误的直流电源接入自己的设备,导致设备工作异常甚至烧坏。虽然大多数电子产品会在产品说明中标注“请使用专用电源”,但是产品的电源接口并没有提供电源误接时的保护电路,大大增加了由于误插电源而导致烧坏电子设备的风险。
当然,目前也有些电子设备厂商会设计特殊的专用电源接口为电子产品进行供电,以防止其他电源接入,但是这些专用设备的成本往往都很高,且设备的通用性不高;与此同时,也很难避免市面上会有其他类似电源可以接入设备,导致电子设备异常或烧毁。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过压保护电路,其从电子硬件层面解决了直流电源误插的问题,无需外界的配合,如软件或机械结构等,电路结构简单,通用性高,且不会给使用者带来任何风险。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过压保护电路,其内容包括:
一种过压保护电路,分别与外部电源单元及供电单元连接,包括电压检测单元和开关单元,所述电压检测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外部电源单元连接,所述电压检测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开关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开关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供电单元连接,所述外部电源单元同时为所述开关单元供电;
所述电压检测单元包括一与所述外部电源单元连接且由所述外部电源单元控制导通和关闭的压控元件,所述压控元件的输出端与所述开关单元连接,控制所述开关单元的导通和关闭;
当所述电压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外部电源单元的输出电压达到所述压控元件的阈值电压时,则所述压控元件导通,所述电压检测单元输出相应地控制电平至所述开关单元,关闭所述开关单元以保护所述供电单元。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电压检测单元来检测外部电源单元的电压值,当外部电压过大时,电压检测电源控制开关单元关闭;当外部电压小于压控元件的阈值电压时,则开关单元为供电单元供电,有效地解决了当用户误接地电源接口时带来的电子设备异常或烧毁等,保障了电子设备的安全。
供电单元可以等价为电阻和电容的并联。
优选地,所述电压检测单元包括所述压控元件,钳位二极管,第一分压电阻,以及第二分压电阻;
所述钳位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外部电源单元连接,正极分别与所述压控元件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二端及所述压控元件的第二端分别接地;
所述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外部电源单元连接,第二端及所述压控元件的第三端分别与所述开关单元连接。
优选地,所述压控元件为一NMOS晶体管,且所述压控元件的第一端,第二端以及第三端分别对应所述NMOS晶体管的栅极,源极以及漏极。
优选地,所述电压检测单元包括压控元件,钳位二极管,第一分压电阻,以及第二分压电阻;
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外部电源单元连接,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二端及所述钳位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所述压控元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钳位二极管的正极接地;所述压控元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外部电源单元连接,所述压控元件的第三端与所述开关单元连接。
优选地,所述压控元件为一PMOS晶体管,且所述压控元件的第一端,第二端以及第三端分别对应所述PMOS晶体管的栅极,源极以及漏极。
优选地,所述钳位二极管为稳压二极管或TVS二极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环维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未经环维电子(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87303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