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实现烟气净化方法中废弃物的回收再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741640.3 | 申请日: | 2014-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200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13 |
发明(设计)人: | 李东林;汪然;周礼;陈洪会;曹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华西堂投资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75 | 分类号: | B01D53/75;B01D53/81;B01D53/60;B01D53/64;C02F9/10;C01D9/06;C01D5/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邹翠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现 烟气 净化 方法 废弃物 回收 再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实现烟气净化方法中废弃物的回收再生装置,具体涉及回收烟气中脱硫脱硝废水的吸收再生技术,属于工业烟气的再利用领域。
背景技术
石油及化工等行业的不断进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污染,目前,全球性的污染问题已日趋严重,更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尤其是火电厂燃煤、燃煤锅炉以及垃圾焚烧烟气的排放等,对大气的污染相当严重,我们知道,燃煤烟气中含有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碳、SO2和NOX等有害物质,其中,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SO2、NOX以及飞灰颗粒又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当然,燃煤锅炉等烟道气产生的烟尘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成分也是SO2和NOX。据报道,我国约有70%的城市悬浮微粒水平超标,2/3的城市周围大气中的SO2超标,因此,为提高当前环境的空气质量,这些污染物的治理和减排更是刻不容缓。
按脱硫反应物质在反应过程中的状态划分,烟气脱硫一般可分为三大类:湿法脱硫、干法脱硫和半干法脱硫,脱硫后获得的净化气已除去大部分的SOX和NOX,满足排放标准即可由烟道排出;脱硫反应的产物为脱硫脱硝废水,按处理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通常包括抛弃法和回收法两种。其中,抛弃法是将脱硫反应的废渣以某种方式抛弃,不回收,其主要优点是设备简单,操作较容易,投资及运行费用较低,但废渣需要占用场地堆放,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回收法是将烟气脱硫的产物做进一步处理,从而可以作为一种副产品加以回收利用,变害为利,但是,流程较复杂,运行难度较大,投资和运行费用均较高。当然,随着世界各国对能源生产过程中环境保护问题的不断重视,对脱硫产物进行回收再利用已成为现有烟气脱硫工业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业措施。
专利文献CN102489136A(一种烟气脱硫废水回收处理方法,2011.12.16)和专利文献CN101531384A(镁法烟气脱硫循环浆液制备电子级氢氧化镁和硫酸铵工艺,2009.03.05)分别揭示了石灰石/石灰-石膏湿法和氧化镁法脱硫过程中,对脱硫产物石膏浆液和硫酸镁浆液的回收利用过程,开拓了石灰石/石灰-石膏湿法和氧化镁法脱硫工艺中脱硫副产物的再生利用前景,但在实际工业操作中,由于烟气净化产物根据污染物吸收剂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为此,本实用新型应运而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烟气净化方法中废弃物的回收再生装置,本回收再生装置是回收原烟气中SOx、NOx来制备Na2SO4、NaNO3的工业设备,原烟气首先经烟气净化设备进行处理并获得净化气,原烟气中的SOx、Nox被捕捉入脱硫脱硝废水中,形成含有一定浓度的硫酸钠、硝酸钠混合溶液,然后通过废水再生系统再分别制得Na2SO4和NaNO3产品,本装置操作简单,不仅可脱除原烟气中的污染物,降低环境污染,还可获得Na2SO4、NaNO3产品,大大的降低了大气污染物治理的成本,避免二次污染,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实现烟气净化方法中废弃物的回收再生装置,本回收再生装置是回收原烟气中SOx、NOx来制备Na2SO4、NaNO3的工业设备,其结构如下:所述的回收再生装置包括连接有烟气净化设备的废水再生系统,所述的烟气净化设备为实现原烟气脱硫脱硝的处理单元,所述的废水再生系统为分离烟气净化单元脱硫脱硝废水并分别制得Na2SO4和NaNO3产品的再利用单元,本实用新型操作流程简单,运行难度低,不仅能脱除原烟气中的污染物还可得到Na2SO4、NaNO3产品,大大的降低了大气污染物治理的成本且避免了二次污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华西堂投资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华西堂投资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7416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