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锂电池复合隔膜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81003.1 | 申请日: | 2014-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161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8 |
发明(设计)人: | 杨绍萍;武华;王德民;张茹;宋四超;杨中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乡市中科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6 | 分类号: | H01M2/16 |
代理公司: | 郑州立格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26 | 代理人: | 田小伍;李红卫 |
地址: | 453002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电池 复合 隔膜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锂电池材料领域,涉及一种锂电池隔膜,特别涉及一种锂电池复合隔膜。
背景技术
锂电池具有质量轻、体积小、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等特性,又有安全可靠、环保和快速充放电等优点,近年来已经成为新型电源技术的研究热点。锂电池的电芯主要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组成,其中隔膜是电芯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隔开电芯正极和负极的作用,具有电子绝缘性和离子导电性,其中传导锂离子的能力直接关系到锂电池的整体性能;隔膜的性能决定了锂电池的界面结构、电解质的保持性和电池的内阻等,进而影响电池的容量、充放电电流密度、循环性能等关键特性。因此,隔膜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锂电池的综合性能。
锂电池隔膜通常要求具有较低的闭孔温度和较高的熔断温度。目前大多数锂电池隔膜采用聚烯烃材料制造的微孔膜,尤其是消费类锂电池所用隔膜。就安全性而言,聚烯烃微孔膜具有微孔自闭保护作用,使电池在过度充电或者温度过高的情况下能限制电流的升高,防止电池短路引起爆炸。聚丙烯微孔膜具有较高的闭孔温度和较高的熔断温度,而聚乙烯具有较低的熔点,在聚丙烯微孔膜上下两表面涂覆聚乙烯微粉颗粒,可以保证隔膜具有较低的闭孔温度,大大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
聚烯烃树脂是一种非极性材料,在电池中与强极性的电解液相容性较差,致使普遍使用的液态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和隔膜之间存在着空隙,电解液在循环过程中游离,影响电池的循环性及安全性。而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是极性较大的含氟共聚物,其与电解液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将其作为涂层涂覆在聚丙烯微孔膜上,可使隔膜对电解液有很好的溶胀性,这样可以改善隔膜对电解液的浸润性,同时粘结隔膜和正负极片,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由多层隔膜复合、具有良好性能的锂电池复合隔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锂电池复合隔膜,包括聚丙烯微孔膜,聚丙烯微孔膜上下表面均依次设有聚乙烯微粉颗粒层和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微粉颗粒层。
复合隔膜的总厚度为9~90μm。
聚丙烯微孔膜的厚度为5~60μm,微孔平均孔径为50~500nm。
聚丙烯微孔膜的孔隙率为20~60%。
聚乙烯微粉颗粒层的微粒粒径为100~400nm,颗粒层厚度为1~10μm。
聚乙烯微粉颗粒层的孔隙率为30~80%。
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微粉颗粒层的微粒粒径为100~500nm,颗粒层厚度为1~5μm。
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微粉颗粒层的孔隙率为20~8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采用多层复合隔膜,改良隔膜的闭孔温度和熔断温度,提高隔膜的性能。
2、采用聚乙烯微粉颗粒层颗粒的粒径为100~400nm、孔隙率为30~80%,保证电解液较强的渗透性和较低的闭孔温度。
3、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微粉颗粒层的微粉颗粒的粒径为100~500nm、孔隙率为15~50%,具有良好的吸收、保持电解液的能力和较高的电导率,能够粘结隔膜和正负极片,使隔膜与正负极片不易发生错位而短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表观形貌SEM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锂电池复合隔膜,如图1、2所示,包括聚丙烯微孔膜1,聚丙烯微孔膜1上下表面均依次设有聚乙烯微粉颗粒层2和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微粉颗粒层3,也即:聚乙烯微粉颗粒层2设在聚丙烯微孔膜1和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微粉颗粒层3之间。复合隔膜的总厚度为32.2μm,透气性为548s/100ml;聚丙烯微孔膜1的厚度为25μm,微孔孔径为260nm,孔隙率为43%;聚乙烯微粉颗粒层2的微粒粒径为300nm,颗粒层厚度为2μm,孔隙率为50%;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微粉颗粒层3的微粒粒径为230nm,颗粒层厚度为1.6μm,孔隙率为4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乡市中科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新乡市中科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810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