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改进的双频高增益全向天线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76822.7 | 申请日: | 2014-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560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1 |
发明(设计)人: | 姚定军;罗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仁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1/50 | 分类号: | H01Q1/50;H01Q1/36;H01Q21/30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15 | 代理人: | 梁年顺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 双频 增益 全向天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通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改进的双频高增益全向天线。
背景技术
无线通信由于其具有不用布线和灵活性强的优点,目前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是,随着无线网络用户的数量增长,频谱资源日益贫乏,成为无线网络发展的瓶颈。双频或多频通信技术成为解决这个瓶颈的有效的方式。目前双频技术一般通过采用两套不同的芯片分别负责高低频段的收发来实现,其对应的天线选择方案有两种:
一、单频天线:针对高低频段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工作频率的天线,高频天线负责高频段的收发,低频天线负责低频段的收发。这是目前市场上最为流行的双频实现方式。此方案的缺点首先是天线成本高,尤其是对采用MIMO技术的整机,如一款2T2R的双频路由就必须采用4支单频天线。其次,整机所用的天线较多,往往由于受整机尺寸限制,天线与天线之间的距离不合理,天线之间相互影响使天线的辐射方向图产生畸变,严重影响整机的覆盖范围。
二、双频天线:采用合路器将高低频合为一路,采用双频天线对高低频同时收发。此方案能减少整机使用天线的数量,降低整机成本,如一款2T2R的双频路只需2支双频天线即可实现双频收发。另外天线数量减少对整机覆盖性能也有明显改善。但是其缺点是目前业内尚未有高性能的双频全向高增益天线方案供整机配套使用。目前市场上的双频天线首先是全向性差,尤其是高频部分,严重影响高频的覆盖范围。其次天线增益低,双频天线增益普遍为2dBi~3dBi左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改进的双频高增益全向天线,不仅实现双频高增益工作,而且全向覆盖性能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改进的双频高增益全向天线,包括有射频同轴线、低频套筒、实芯柱、高频套筒以及天线辐射体,所述低频套筒与射频同轴线的编织层相连,射频同轴线的内芯线焊接于实心柱的下端,所述低频套筒的上端面与实心柱的下端面之间设有间隙;所述天线辐射体包括螺旋移相段和辐射振子段,且螺旋移相段与辐射振子段一体成型,螺旋移相段的下端固定于实心柱的上端,所述高频套筒连接于辐射振子段上。
其中,所述低频套筒与实芯柱之间设置有天线连接件,天线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低频套筒、实芯柱连接。
作为优选的,所述天线连接件为热缩套管,热缩套管的上端套接于实芯柱的下端部,热缩套管的下端套接于低频套筒上端部。
其中,所述低频套筒和实芯柱的长度均为传输的低频信号波长的1/4,高频套筒的长度为传输的高频信号波长的1/4。
进一步的,所述螺旋移相段为其传输的低频信号波长的5/8。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改进的双频高增益全向天线,包括有射频同轴线、低频套筒、实芯柱、高频套筒以及天线辐射体,所述低频套筒与射频同轴线的编织层相连,射频同轴线的内芯线焊接于实心柱的下端,所述低频套筒的上端面与实心柱的下端面之间设有间隙,使天线谐振调整为所需的双频工作频段,实现双频工作;所述天线辐射体包括螺旋移相段和辐射振子段,且螺旋移相段与辐射振子段一体成型,螺旋移相段的下端固定于实心柱的上端,移相前后的螺旋移相段的电磁波同相叠加,所述高频套筒连接于辐射振子段上,辐射振子段电流同相叠加,增加高频部分的辐射效率和增益,使得天线辐射体具有高增益和全向性好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进的双频高增益全向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1中的附图标记包括:
1—射频同轴线 2—低频套筒 3—实心柱
4—天线辐射体 41—螺旋移相段 42—辐射振子段
5—高频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参见图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仁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仁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7682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