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宽温度范围的恒流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75779.5 | 申请日: | 2014-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890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04 |
发明(设计)人: | 贾广新;金汨霞;田世朋;张师佑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三维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F1/56 | 分类号: | G05F1/56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唐致明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温度 范围 流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宽温度范围的恒流电路。
背景技术
现在的恒流技术,一般都是通过简单的电阻、电容限流,或者二极管整流方式实现,这样电路的电流稳定性差,随电源电压或温度的变化而变,一旦外界突然有干扰,电流就会猛增,使得负载工作不稳定,容易导致出现LED光衰大或易损坏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提高输出稳定性,且能提升电流精度的一种宽温度范围的恒流电路。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宽温度范围的恒流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电感、EMC电路和恒流模块,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端接入电源电压,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端与EMC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EMC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恒流模块的Vin端和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端分别与恒流模块的Lx端和第二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端通过第一电感与负载的负极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并联后接在EMC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二电容的第一端之间,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分别与恒流模块的Isense端和负载的正极端连接,所述恒流模块的Adj端通过第一电容与地连接,所述恒流模块的GND端与地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EMC电路包括第二电感、第三电容、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端与第二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通过第四电容与地连接,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三电容的正极端、恒流模块的Vin端和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负极端与地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端通过第五电容与地连接,所述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并联后接在第二电感的第二端与第二电容的第一端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恒流模块包括内电源、信号处理电路、时钟电路、逻辑电路和MOS管,所述逻辑电路分别与内电源、信号处理电路、时钟电路和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信号处理电路分别与内电源和时钟电路连接,所述内电源连接至恒流模块的Vin端,所述信号处理模块连接至恒流模块的Isense端,所述逻辑电路连接至恒流模块的Adj端,所述MOS管的漏极连接至恒流模块的Lx端,所述MOS管的源极连接至恒流模块的GND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路还安装有金属屏蔽外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电容为电解电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MOS管为PMOS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二极管为超快恢复二极管或肖特基二极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二极管为超快恢复二极管或肖特基二极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电阻为热敏电阻。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一种宽温度范围的恒流电路能有效提高输出稳定性,提升电流精度,而且输出的电流不会随电源电压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能保证负载稳定工作,减少LED负载的光衰和降低其损坏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宽温度范围的恒流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宽温度范围的恒流电路中恒流模块的原理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宽温度范围的恒流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电感L1、EMC电路和恒流模块U,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端接入电源电压,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端与EMC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EMC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恒流模块U的Vin端和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端分别与恒流模块U的Lx端和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端通过第一电感L1与负载的负极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并联后接在EMC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之间,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分别与恒流模块U的Isense端和负载的正极端连接,所述恒流模块U的Adj端通过第一电容C1与地连接,所述恒流模块U的GND端与地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三维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三维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7577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