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船体转向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71875.2 | 申请日: | 2014-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243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8 |
发明(设计)人: | 侯捷彬;朱柏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海洋学院 |
主分类号: | B63H25/10 | 分类号: | B63H25/10;B63H25/38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吴秉中 |
地址: | 316022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船体 转向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船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为一种船体转向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小型的旅游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例如,人们周末的时候可以乘船去钓鱼或观赏沿途两岸的风光。传统的自动船的转向机构,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在普通人群中难以推广普及。因此,有必要研发一种轻巧便捷的船体转向机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提到的缺陷和不足,而提供一种船体转向机构。
本实用新型实现其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船体转向机构,包括转盘、转轴、转轮、转座、转绳、外定轮、内定轮、转杆和转板;所述转轴一端固定连接于转盘,另一端固定连接于转轮;所述转轮设置于转座内;所述转座固定在仓板上;所述外定轮有一对,且分立于转杆两侧,所述外定轮与转绳触碰且设置于转绳外侧;所述内定轮有一对,且分立于转杆两侧,所述内定轮与转绳触碰且设置于转绳内侧;所述转绳套设于转轮,且穿过外定轮和内定轮后固定于转杆的外端;所述转杆的内端固定于转板。
一种船体转向机构,还包括电池组、电机、尾舵和螺旋桨;所述电池组放置于保护箱内;所述保护箱固定于仓板;所述电机与电池组电连;所述电机的输出端穿过仓板和底板后连接螺旋桨;所述尾舵设置于电机和螺旋桨之间;所述电池组下方设置有转板。
一种船体转向机构,还包括座椅和支座;所述座椅设置于转盘后方;所述支座上端固定连接座椅,下端固定连接仓板。
本船体转向机构,放弃了传统常使用的轴承或者是变速箱等大结构的部件,采用质地轻巧的转轮和转绳,可靠地实现了控制船体航行方向的功能。本机构构思巧妙,结构紧凑,成本低,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可满足小型旅游船只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转盘、2-转轴、3-转轮、4-转座、5-转绳、6-外定轮、7-内定轮、8-转杆、9-电池组、10-电机、11-尾舵、12-螺旋桨、13-转板、14-仓板、15-底板、16-座椅、17-支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船体转向机构,包括转盘1、转轴2、转轮3、转座4、转绳5、外定轮6、内定轮7、转杆8和转板13;所述转轴2一端固定连接于转盘1,另一端固定连接于转轮3;所述转轮3设置于转座4内;所述转座4固定在仓板14上;所述外定轮6有一对,且分立于转杆8两侧,所述外定轮6与转绳5触碰且设置于转绳5外侧;所述内定轮7有一对,且分立于转杆8两侧,所述内定轮7与转绳5触碰且设置于转绳5内侧;所述转绳5套设于转轮3,且穿过外定轮6和内定轮7后固定于转杆8的外端;所述转杆8的内端固定于转板13。
驾驶者转动转盘1,通过转轴2带动转轮3旋转,从而使得转绳5在外定轮6和内定轮7限定的框架内旋转。转绳5带动转杆8偏转,从而使得转板13转动,并最终调节船体的前进方向。
一种船体转向机构,还包括电池组9、电机10、尾舵11和螺旋桨12;所述电池组9放置于保护箱内;所述保护箱固定于仓板14;所述电机10与电池组9电连;所述电机10的输出端穿过仓板14和底板15后连接螺旋桨12;所述尾舵11设置于电机10和螺旋桨12之间;所述电池组9下方设置有转板13。
电池组9驱动电机10工作,电机10带动螺旋桨12旋转,而螺旋桨12的方向由转板13控制。所述尾舵11用以定位航行方向。
本船采用了新型的转动和驱动方式,弃用了传统的变速箱等大结构的部件,改用转绳5,降低了船体的重量和成本。
一种船体转向机构,还包括座椅16和支座17;所述座椅16设置于转盘1后方;所述支座17上端固定连接座椅16,下端固定连接仓板14。驾驶者在转动转盘1时,可坐靠在座椅16。座椅16为驾驶者提供了一个良好驾驶环境。
本实用新型按照实施例进行了说明,在不脱离本原理的前提下,本装置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应当指出,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等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海洋学院,未经浙江海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7187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变体飞行器外机翼折展机构
- 下一篇:剪叉式救生圈投放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