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人工构筑生物载体组合填料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70890.5 | 申请日: | 2014-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984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1 |
发明(设计)人: | 吉勇;宗国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蓝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3/28;C02F3/10;C02F3/34 |
代理公司: | 宜兴市天宇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8 | 代理人: | 李妙英 |
地址: | 214241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工 构筑 生物 载体 组合 填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超大比表面积及超强菌种附着力的高效人工构筑生物载体组合填料,适宜老旧污水站(厂)的提标、提量改造项目。
背景技术
基于越来越严峻的环保压力及越来越严的环保法规,目前国内众多的企业污水处理站及工业园区的污水处理厂由于当初的设计要求较低,且无法实施大规模的改造及扩建(受限于场地与池容),目前已无法达到新的排放标准,利用本实用新型人工构筑生物载体组合填料,增加了处理系统的生物量,提高了系统处理效率,从而可以克服场地与池容的限制,在原有池体的基础上改造,达到提高处理负荷及处理效率的目的。同时本实用新型人工构筑生物载体组合填料运用在生化系统中,实现脱氮功能的消化菌和反硝化菌在该填料中可以相对独立生长,从而优化两种菌群的生长环境,因此具有较高的脱氮功能。
由于目前国内所设计的厌氧反应池内三相分离器,其设计时选用的厌氧菌种为成熟的厌氧颗粒污泥,如选用经驯化后的消化污泥,由于污泥的颗粒及絮体较小,比重较轻,且由于厌氧池内部的水流及气流(以沼气为主)搅动较充分,故利用三相分离器达到泥水分离的效果不理想,厌氧系统内菌种流失比较严重,如果不进行及时补充厌氧污泥,厌氧系统内处理效果将逐步降低,导致后段好氧系统内的处理负荷升高,甚至有可能会导致污水处理系统出水超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以减少厌氧系统内菌种的流失,提高系统的处理效率的人工构筑生物载体组合填料。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人工构筑生物载体组合填料,包括上下半球形壳体,上下壳体的对接面设置有相互配接的卡扣卡接,构成一球型结构,上下壳体表面为网格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壳体内填充有填料块,填料块为一整块填充于上下壳体内或者多块不规则挂于上下壳体内,所述每块填料块表面均开设有“Z”字型沟槽,填料块中心均开设有通孔,通孔内穿有丝线将填料块缠绕固定于上下壳体上。
作为优选,所述填料块为聚氨酯发泡填料块。
作为优选,所述上下壳体为软性塑料条编织成的网格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这种新型高效人工构筑生物载体组合填料结构简单、紧凑并且合理,装配方便快捷,便于附着在填料上的微生物和废水充分接触,同时能截留和水一起流出的微生物。减少生化系统内菌种流失量,同时可以减少后段好氧系统内的供氧量,降低能耗的同时也能减少污泥处理量。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处理效果,易于推广。优点是改造工期短、工程量小、效果提升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填料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人工构筑生物载体组合填料,包括上下半球形壳体(001、002),上下壳体(001、002)的对接面设置有相互配接的卡扣卡接,构成一球型结构,上下壳体(001、002)表面为网格状,所述上下壳体(001、002)内填充有填料块003,填料块003为一整块填充于上下壳体(001、002)内,所述填料块003表面均开设有“Z”字型沟槽031,填料块003中心开设有通孔032,通孔032内穿有丝线将填料块003缠绕固定于上下壳体(001、002)上。所述填料块003为聚氨酯发泡填料块。所述上下壳体(001、002)为软性塑料条编织成的网格状。
实施例2:参照实施例1,上下壳体(001、002)内填充有填料块003,填料块003为多块不规则挂于上下壳体内。
这种新型高效人工构筑生物载体组合填料结构简单、紧凑并且合理,装配方便快捷,投料方便,便于生化系统内废水和微生物的充分接触,具有很好的生物附着性和污泥截留功能,大大提高了生化处理系统的处理效果,降低了系统的能耗,减少了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泥产生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蓝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蓝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708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