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高温碳硫管式燃烧炉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46821.0 | 申请日: | 2014-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879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04 |
发明(设计)人: | 文斌;闻向东;邵梅;周郑;张穗忠;赵希文;潘菁;陈健;李亚非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B17/02 | 分类号: | F27B17/02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钟锋;刘秋芳 |
地址: | 43008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高温 碳硫管式 燃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学及化工试验仪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高温碳硫管式燃烧炉。
背景技术
燃烧气体容量法和燃烧碘量法是测量碳和硫元素的经典分析方法。燃烧气体容量法是指试样在高温炉中通氧燃烧,通过计算吸收前后气体的体积变化来计算碳和硫的质量分数。燃烧碘量法是指试样在高温炉中通氧燃烧,通过计算与亚硫酸反应的碘酸钾(或碘)标准滴定溶液从而计算硫的质量分数。在这两种方法中都使用到高温管式燃烧炉,管式燃烧炉中间穿过一化学瓷管。在分析过程当中由于要分析多个试样或含硫或含碳较高的试样时,连续或长时间大量通氧气,管式燃烧炉中心的高温部分传递到燃烧瓷管细出口段,以及流出热的混合气会将燃烧瓷管出口端和球形干燥管连接处的胶管烤糊,从而产生新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同时胶管长时间高温会被烤熔,如果监控更换不及时会产生漏气,而且每次更换胶管,空白值要经过多次测定才能稳定,增加劳动强度,这些影响了测量结果的精密度、准确性和分析及时率。
原操作中是在燃烧管和胶管的连接处搭上湿抹布降温,做几个试样分析后就用水浇湿抹布再降温,并实时监控检查胶管是否烤糊或漏气。硫或碳含量高的试样在分析过程中,如果长时间通气,燃烧管出口温度会升高,分析单个试样就得数次浇湿抹布降温。原方法操作麻烦,每次都要监控胶管连接处,频繁更换胶管,多次进行空白测定直至稳定,对精密度和准确度有一定影响,繁琐费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和精密度的新型高温碳硫管式燃烧炉。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高温碳硫管式燃烧炉,其包括高温燃烧管、与高温燃烧管出口相连的瓷管、与瓷管通过胶管相连的干燥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瓷管细出口段的外周缠绕有空心管,缠绕后的空心管形成一个环形空心管柱,所述环形空心管柱的一端设置有冷却水入口,另一端设置有冷却水出口,所述冷却水入口和冷却水出口均与冷却循环机相连。
按上述技术方案,在所述环形空心管柱的下端配设有支撑架。
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架为可调高度的支承架,设置两个可调高度的支撑架。
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环形空心管柱的内直径大于瓷管细出口段的外直径。
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1、本实用新型通过冷却循环机控制流出冷却水温度和流量,来降低高温瓷管细出口段和燃烧后导出混合气体的温度,从而降低胶管的温度,一方面能有效地保证实验分析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另一方面延长了胶管的使用寿命,减少了更换胶管和更换胶管后空白的分析次数,极大地降低了劳动强度;2、通过设置可调高度支承架,避免了环型空心管柱的重力加载在细出口段而损坏磁管细端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高温碳硫管式燃烧炉包括高温炉10、与高炉炉相配设的高温燃烧管9、与高温燃烧管9出口相连的瓷管、与瓷管通过胶管2相连的干燥管1,在瓷管细出口段6的外周缠绕有空心管7,缠绕后的空心管7形成一个环形空心管柱4,环行空心管柱4的内直径略大于瓷管细出口段6的外直径,方便燃烧瓷管抽出更换,所述环形空心管柱4的一端设置有冷却水入口8,另一端设置有冷却水出口3,所述冷却水入口8和冷却水出口3均与冷却循环机12相连。
本实用新型中,设置有两个可调高度的支撑架5支撑环形空心管柱4,避免环形空心管柱4的重力加载在瓷管细出口段6,损坏瓷管细出口段的端口。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氧气通过入口11在高温炉10炉膛中心与样品在高温下发生反应,生成热的混合燃烧气体导出到瓷管细出口段6,冷却循环水机12启动工作,空心铜管柱中水流将高瓷管细出口段6和燃烧后导出混合高温气体冷却,使得连接的胶管在一定的温度下,避免原胶管高温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其中,冷却循环机12可根据冷却速度、分析频次需要调节冷却水温度和流量,从而达到达到合适的冷却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未经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468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