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突缘叉共用的夹具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42205.8 | 申请日: | 2014-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489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1 |
发明(设计)人: | 任仕军;宋贝贝;苏松磊;陶宇峰;孙宜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纳申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Q3/08 | 分类号: | B23Q3/08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104 | 代理人: | 缪利明 |
地址: | 20131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类型 不同 规格 突缘叉 共用 夹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突缘叉用夹具,尤其涉及一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突缘叉共用的夹具。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突缘叉加工所采用的夹具,一般采用手动定位压紧,在专机上单件加工,一般一种夹具只能加工一种突缘叉,而且加工不同的突缘叉需要频换的更换夹具,麻烦并且工作效率低。由于加工突缘叉的夹具相对于其它夹具规格较大,较笨重;每次的装夹、拆卸都很耗时耗力;这样频繁的装夹拆卸对夹具的使用寿命也是一种挑战;而且无法保证工件的位置和精度,导致工件加工的精度不高;同时也会给工人的人身安全带来隐患。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型的突缘叉用夹具,以能解决上述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突缘叉共用的夹具,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突缘叉共用的夹具,包括设在机床工作台上的大底板,多个定位压紧装置和多个辅助定位装置,所述大底板上设有并排的五个液压缸工作位,所述液压缸工作位上设置一个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所述多个定位压紧装置和所述多个辅助定位装置,每个定位压紧装置由双边或单边压板、液压缸和定位座组成,所述定位座设于液压缸的两侧,所述双边或单边压板设于所述液压缸的上端;所述大底板上还设有零件支撑板,所述零件支撑板位于所述底板的后下方,所述辅助定位装置设于所述定位压紧装置的后侧,每个辅助定位装置由定位销、定位销销座和弹簧座组成;所述定位销销座设于每个定位压紧装置的后侧;所述定位销设于所述定位销销座的内部,且与所述定位销销座保持同轴心;所述弹簧座设于所述定位销销座的下端,且不与底板连接。
较佳的,所述双边或单边压板与所述液压缸之间为可拆卸式连接。
较佳的,所述定位座设于所述底板上,并与所述底板之间为可拆卸式连接。
优选的,零件定位座和底板之间,在更换不同图号的突缘叉产品时,根据产品不同,采用不同的定位座,这种方式避免了频繁更换夹具的麻烦,提高了工作效率。
较佳的,所述辅助定位装置与所述底板之间为可拆卸式连接。
较佳的,所述定位销销座与所述底板之间为可拆卸式连接。
较佳的,所述液压缸的油孔设置在所述大底板的两端,加大了底板的使用限度,节省了整套夹具的空间,即简约又实用。
定位压紧装置:现有技术中原本采用手动定位压紧,在专机上单件加工;改进后采用液压装置,自动压紧,保证了定位的可靠性,利用加工中心,四件突缘叉同时加工,避免了加工时的二次装夹,保证了零件的质量要求,提高了工作效率。定位座与底座采用可拆联接;根据同种不同类型的突缘叉的图号不同;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的加工图号更换不同的定位座;而且定位座和底板上均有两个定位销,这两个定位销可以使我们快速的更换定位座,并且这种方式避免了频繁更换夹具的麻烦,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定位座的位置精度;同时也给工人的人身安全带来了益处。液压装置,双边(单边)压板置于液压缸的上方,与液压缸采用可拆卸式联接;并且双边(单边)压板随着液压缸的动作而动作;带动双边(单边)压板集体动作,这样保证了压板在实施压紧时对工件的精密要求,快速而准确。
定位座:定位座用于突缘叉工件的定位,定位座与底板采用可拆卸式联接,由四颗螺钉和两颗圆柱定位销联接;加用两颗圆柱定位销的好处在于,两颗圆柱定位销可以快速的用来更换定位座,同时定位座在经过多次的加工之后,定位座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保证了工件在大批量生产时的位置精度和尺寸精度。同时,定位座的U形槽底部设计成具有坡度;而以往的U形槽底部设计的都是平面的;设计成具有坡度的方式的好处在于,可以增强定位座的使用寿命以及定位座整体的牢固性。
液压缸:液压缸置于大底板与底板的中间;液压缸与大底板和底板采用可拆卸式联接,液压缸的底部与大底板由四颗螺钉和两颗定位销联接;液压缸上端与底板由四颗螺钉联接。由八颗螺钉和两颗定位销固定的液压缸很好的保证了其位置,即使经过多次的加工,其位置也不会发生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纳申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纳申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4220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