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层陶瓷电容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29181.2 | 申请日: | 2014-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046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1 |
发明(设计)人: | 陆亨;程志强;刘兰兰;祝忠勇;刘伟峰;宋子峰;安可荣;覃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G4/005 | 分类号: | H01G4/005;H01G4/30;H01G4/38;H01G4/232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吴平 |
地址: | 52602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层 陶瓷 电容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元器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
背景技术
多层陶瓷电容器由于其体积小、容量范围广、耐电压安全余量大及寿命可靠性好等诸多优点,而获得广泛应用。随着电子设备的技术发展,具有较高的额定电压(100V~250V),同时具有较高的容量(≥1μF)的所谓中压高容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市场需求显著增加。该类多层陶瓷电容器多应用于工作电压较高的场合,如各种电源线路等。
常规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包括长方体的陶瓷体以及紧密附着于陶瓷体相对两端的两个外电极。陶瓷体包括交替层叠并连接到极性相异的外电极的多个内电极层以及多个分别层叠于相异极性的内电极层之间的介质层,从而可以获得高的容量值。两个外电极分别完全覆盖陶瓷体相对的两个端面,并且在与端面邻接的其他四个面上延伸一段距离。传统的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内电极层一般都是方形,多层陶瓷电容器充电后较多电荷集中在内电极层末端的边角位置,故内电极层的末端与外电极的延伸部分的末端之间成为场强特别大的区域,如图1(a)和图1(b)中的虚线圆圈部分所示,较易发生击穿。为了获得高的容量,需要较大面积的内电极层,或者需要层叠更多的内电极层。当内电极层的面积较大时,会导致内电极层的末端与外电极的延伸部分的末端之间的距离缩短,更易发生击穿。而层叠更多的内电极层使得处于最外侧的内电极层的末端与外电极的延伸部分的末端之间的距离缩短,也易发生击穿。
为了在各种固定的封装尺寸内提高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击穿电压,已有本技术领域人员所熟知的串联式结构设计,通过在同一个多层陶瓷电容器封装内的每一层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串联的电容器,使串联的每个电容器只承受一部分电压,从而多层陶瓷电容器可以承受更高的总电压。但同样是由于串联,这些多层陶瓷电容器无法获得高的容量。
所以,常规的多层陶瓷电容器难以在保证高容量的同时获得高击穿电压。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击穿电压较高且容量较高的多层陶瓷电容器。
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包括陶瓷主体、设置于所述陶瓷主体内部的电极层和分别设置于所述陶瓷主体的相对两端的第一端电极和第二端电极,所述陶瓷主体包括多个沿厚度方向层叠的介质层,所述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内电极层、多个第二内电极层和两个第三内电极层,所述多个第一内电极层和多个第二内电极层交替地层叠于所述多个介质层上使得所述多个第一内电极层和多个第二内电极层间隔设置,且所述多个第一内电极层、多个第二内电极层和多个介质层形成两端均为介质层的层叠单元,所述两个第三内电极层分别设置于所述层叠单元的最外端的两个介质层上,其中,
所述第一内电极层包括第一电极区域、第二电极区域和两个第三电极区域,所述第一电极区域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端电极抵接,另一端向所述层叠单元内部延伸并与所述第二电极区域连接,所述第二电极区域与所述第二端电极形成有间隙,且所述第二电极区域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电极区域的宽度,所述两个第三电极区域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极区域的两侧,且所述两个第三电极区域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区域形成间隙,且所述两个第三电极区域分别与所述第二电极区域形成间隙;
所述第二内电极层包括第四电极区域、第五电极区域和两个第六电极区域,所述第四电极区域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端电极抵接,另一端向所述层叠单元内部延伸并与所述第五电极区域连接,所述第五电极区域与所述第一端电极形成有间隙,且所述第五电极区域的宽度小于所述第四电极区域的宽度,所述两个第六电极区域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五电极区域的两侧,且所述两个第六电极区域分别与所述第四电极区域形成间隙,且所述两个第六电极区域分别与所述第五电极区域形成间隙;
所述两个第三内电极层均不与所述第一端电极和第二端电极连接,其中任意一个所述第三内电极层与所述第一内电极层相邻时,所述与第一内电极层相邻的第三内电极层在所述第一内电极层上的投影覆盖所述第三电极区域,任意一个所述第三内电极层与所述第二内电极层相邻时,所述与第二内电极层相邻的第三内电极层在所述第二内电极层上的投影覆盖所述第六电极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2918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