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液粘调速离合器摩擦片间距的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15657.7 | 申请日: | 2014-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641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31 |
发明(设计)人: | 胡晓珍;张玉莲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海洋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B5/14 | 分类号: | G01B5/14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盛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43 | 代理人: | 龙洋 |
地址: | 316022 浙江省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调速 离合器 摩擦 间距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测量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液粘调速离合器摩擦片间距的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液粘调速离合器是一种利用摩擦副之间的油膜剪切力来传递动力的新型传动装置,在大功率风机、水泵调速节能和特种车辆、工程机械无级调速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液粘调速离合器的工作原理如下:主动轴与摩擦副的主动片相连,被动轴与摩擦副的被动片相连。主动片和被动片之间的微小间隙充满一定动力粘度的粘性流体。工作时,电机驱动主动轴带动主动片旋转,摩擦副间的粘性流体油膜将产生一定大小的牛顿剪切力,该力的大小与摩擦副间隙即油膜厚度成反比;油膜的牛顿剪切力驱动被动片同向旋转,但存在一定的转速差;被动片通过被动轴把扭矩传递给负载。通过改变控制油路的输出油压可以对控制活塞的行程进行调节,从而控制主、被动摩擦片的间距,即油膜厚度,最终控制传递扭矩的大小。
现有技术中,在需要测量油膜厚度,即主动摩擦片被动摩擦片之间的距离时,通常是通过测量主动轴的轴向伸缩距离来计算得知,而无法直接测得主动摩擦片被动摩擦片之间的距离,这种测量方式不仅较为繁琐,且检测精度也低,给离合器的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带来了困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液粘调速离合器摩擦片间距的测量装置,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测量主动摩擦片被动摩擦片之间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液粘调速离合器摩擦片间距的测量装置,所述液粘调速离合器包括主动轴,所述主动轴内具有油腔,所述主动轴的一端固定有输入轴,另外一端设置有输出轴,所述的输出轴的一端设置在油腔内,另外一端穿出主动轴的端部,所述主动轴内的油腔内壁上通过花键连接有主动摩擦片,所述输出轴上通过花键连接有从动摩擦片,所述从动摩擦片均位于所述油腔内壁上且与主动摩擦片间隔设置,所述主动轴内还设置有用于调节主动摩擦片和从动摩擦片之间间距大小的液压缸,所述测量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主动轴上的电容测量器,所述电容测量器分别通过正极导线和负极导线与所述主动摩擦片和从动摩擦片电连接,所述测量装置还包括一计算机,所述计算机通过数据线与所述电容测量器相连接。
其工作原理如下:本测量装置在检测时,可分别将电容测量器分别通过正极导线和负极导线与主动摩擦片和从动摩擦片电连接,可将主动摩擦片和从动摩擦片这一摩擦副视为一个电容器,主动摩擦片和从动摩擦片之间的油膜视为电容器的电介质,通过电容测量器测得电容值,再通过计算机来分析,转换成主动摩擦片和从动摩擦片之间的距离。本装置可直接对主动摩擦片和从动摩擦片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测量精度高,有利于对离合器的进一步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本申请中所要保护的为计算机这一硬件本身,计算机中涉及的软件程序均为现有技术,不是本申请所要保护的对象。将电容转换为距离的方法,现有技术中已有相关记载,具体可参考如下内容:间隙的变化导致测量电容的变化,再将电容变化量通过检测电路和调理电路转换成易于检测和分析的电压或电流信号。电容法广泛应用于位移、振动、角度、加速度等机械量的精密测量,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分辨率高、动态响应好等特点。常用的测量电路有运算放大器式电路、调频电路、充放电法电路等。
在上述的一种液粘调速离合器摩擦片间距的测量装置中,所述主动轴上开设有供正极导线和负极导线穿过的插孔,所述正极导线和负极导线的端部具有能够分别与主动摩擦片和从动摩擦片电连接的导电端子。
在上述的一种液粘调速离合器摩擦片间距的测量装置中,所述插孔包括均呈长条形的孔道一和孔道二,所述孔道一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主动摩擦片相垂直,所述孔道二与所述孔道一垂直且相连通,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导电部和连接部,所述导电部能够与所述主动摩擦片或从动摩擦片相贴靠,所述连接部通过一根滑杆与所述导电部相连接,所述连接部上开设有用于与正极导线或负极导线电连接的连接孔,所述导电部、滑杆和连接部三者连为一体且均采用金属铜制成。
在上述的一种液粘调速离合器摩擦片间距的测量装置中,所述滑杆可沿所述孔道一的长度方向滑动,所述连接部下端的长度大于所述孔道一的宽度,所述连接部下端的长度小于所述孔道二的长度,所述导电部的长度小于所述孔道二的长度。连接部下端的长度大于孔道一的宽度,则当滑杆移动时,连接部可起到限位作用,避免导电端子整个落入油腔中;连接部下端的长度小于孔道二的长度,导电部的长度小于孔道二的长度,则可保证导电端子能够整个从油腔中拿出或插入油腔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海洋学院,未经浙江海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1565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