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铝煤粉炉粉煤灰焙烧活化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91134.3 | 申请日: | 2014-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852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04 |
发明(设计)人: | 钱永康;王会宁;丁建亮;宋小飞;赵录辉;刘天虎;张颖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1F7/02 | 分类号: | C01F7/02;B09B3/00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中心 11007 | 代理人: | 吕岩甲 |
地址: | 1000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铝煤粉炉 粉煤 焙烧 活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铝煤粉炉粉煤灰焙烧活化的装置,实现由高铝煤粉炉粉煤灰提取工业级氧化铝。
背景技术
煤粉炉粉煤灰粉是在炉膛中高温燃烧的产物,主要成份有:Al2O3、SiO2、Fe2O3、FeO、TiO2、CaO、K2O、MgO等,其中氧化铝的含量一般可达到20%~40%,最高可达50%以上,可代替铝土矿成为一种很好的氧化铝资源。由于燃烧温度大于1000度,大部份粉煤灰是以玻璃体形式存在,其结构聚合度大,化学性质十分稳定。
开展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研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也是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通过资源的回收利用,可以有效地保护生态和资源环境。粉煤灰的来源主要是电厂的燃煤锅炉,目前对于循环流化床燃煤锅炉产生的粉煤灰国内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由于高铝煤粉炉粉煤灰中的铝与硅以高能键的形式结合,以玻璃体形式存在,其结构聚合度大,化学性质十分稳定,这就给实现氧化铝的提取带来了难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铝煤粉炉粉煤灰焙烧活化的装置,以实现由高铝煤粉炉粉煤灰提取工业级氧化铝。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高铝煤粉炉粉煤灰焙烧活化的装置,包括造粒机、干燥床、焙烧炉、冷却床;所述造粒机与干燥床连接,干燥床与焙烧炉连接、焙烧炉与冷却床连接。
所述的焙烧炉的炉体采用立式的圆筒形结构,颗粒的主要反应区密相区做成锥段,焙烧炉的给料口设置在锥段以上,设置在底部的布风板采用小风帽,热风进口设置在锥段以下;旋风分离器设置在炉体上,旋风分离器上部设置有烟气出口,旋风分离器下方设置有返料腿,返料腿上设置有排料口。
所述的干燥床为流态化干燥床,采用低风速的负压鼓泡床技术,流化风温不高于150℃。
所述的焙烧炉为流态化焙烧炉,选取焙炉3炉内设计温度为370~400℃,焙烧炉3为间歇排料型。
所述的冷却床将颗粒的温度降低到80℃以下。
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以硫酸铝铵为中间物质,采用合适的焙烧温度破坏粉煤灰中的Al-Si键,使氧化铝热活化,实现由高铝煤粉炉粉煤灰提取工业级氧化铝的目的。本发明采用机械造粒方式保证颗粒的强度,采取多级干燥的形式完成颗粒的初步机械干燥过程,通过优化物料的焙烧活化时间,保证氧化铝的焙烧活化提取率,热量回收工艺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最终达到低能耗、高提取率的资源循环利用效果,符合国家节能环保和废弃物资源再利用的产业政策。
(1)造粒过程实现了反应物料以颗粒状进行结合,具备后续流态化焙烧的条件;(2)物料的焙烧活化过程采用多级干燥、分级焙烧、差温运行,各工艺单元可独立运行,做到互不干扰;(3)系统对高、低温烟气和高温物料颗粒均进行多级余热回收,通过热量的梯级利用实现能耗的最小化;(4)系统有效的解决了高温粉煤灰中的氧化铝活化问题,能够实现粉煤灰资源的综合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高铝煤粉炉粉煤灰焙烧活化的装置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高铝煤粉炉粉煤灰焙烧活化的装置中的焙烧炉结构图;
图中:1、造粒机;2、干燥床;3、焙烧炉;4、冷却床;5、炉体;6、给料口;7、布风板;8、热风进口;9、排料口;10、返料腿;11、旋风分离器;12、烟气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铝煤粉炉粉煤灰焙烧活化的装置包括造粒机1、干燥床2、焙烧炉3、冷却床4;所述造粒机1与干燥床2连接,干燥床2与焙烧炉3连接、焙烧炉3与冷却床4连接;高铝煤粉炉粉煤灰焙烧活化的方法包括造粒、干燥、焙烧活化、物料冷却步骤,具体如下:
粉煤灰与(NH4)2SO4按照混合摩尔比1:3~5进行掺混配比后进入造粒机1,经过挤压成形,形成粉煤灰-硫酸铵颗粒;造粒形成的固体颗粒进入干燥床2,与来自焙烧炉3的高温烟气进行热交换,实现高温热量的回收利用;干燥后的颗粒输送至焙烧炉3;反应完成的固体颗粒输送至冷却床4进行冷却;采用冷空气对颗粒进行冷却,换热后的空气进入焙烧炉3提供助燃空气,同步完成热量的回收利用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未经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9113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