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乘用车后转向节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48412.7 | 申请日: | 2014-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209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7 |
发明(设计)人: | 刘德丰;王德巍;高海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7/18 | 分类号: | B62D7/18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杜森垚;朱世林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乘用车后 转向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大载荷乘用车的后轮边转向系统,具体涉及一种乘用车后转向节。
背景技术
目前,针对普通乘用车的后转向节应用已较为广泛,但是一般后转向节与轮毂只是通过端面进行连接,为了避免悬臂过长,很难实现轮毂轴承的大跨距布置,因而轴承的承载能力受到限制;同时受制于轮毂的轴向尺寸,驻车制动机构的布置和连接也比较困难。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乘用车后转向节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乘用车后转向节,能够提高轴承的承载能力及转向节的疲劳强度。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乘用车后转向节,包括转向节主体,转向节主体上设有螺纹孔,其特征在于,转向节主体上侧设有用于与车辆后悬架上控制臂连接的后悬架固定耳板,转向节主体右侧设置有用于与车辆制动钳连接的制动钳连接部,转向节主体右侧还设置有向前延伸的用于与车辆后悬架调整臂连接的细长臂,细长臂端部设有连接孔,转向节主体下侧设置有与车辆后悬架下部销接的球面销连接部,球面销连接部的端部设有球面销连接孔,球面销连接部的上下侧均设有筋类结构,转向节主体设有向外侧延伸的轴颈结构,轴颈结构为中空的阶梯轴,其中空区域为同轴的阶梯通孔,阶梯轴外部依次通过大轮毂轴承和小轮毂轴承与车辆后轮毂连接,车辆后驱动轴穿过阶梯轴中空区域驱动后轮毂。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特殊的轴颈结构,将轮毂的连接方式改为径向支撑,可以增加两个轮毂轴承之间的距离,降低每个轴承的载荷,从而有效提地提高了轴承的承载能力;该设计也使转向节与制动盘安装面之间有足够的轴向空间,以保证驻车制动机构的布置,可谓一举两得。同时为了实现后驱的功能并且降重,将该轴颈设计成中空结构。
由于采用了二代轮毂,轴颈受到了较大的径向载荷。通过合理设计大小轮毂轴承与轴颈的配合位置,使轴颈与大轴承的配合部分承受了轮心传递来的绝大部分径向力,从而使径向力在轴颈各段上的分布更加合理,保证了轴颈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也提高了轴承的寿命。
另外,转向节作为主要的承力部件,承受了由地面传递来的大部分的力和力矩。为了保证转向节关键部位的强度,在转向节与A型臂球面销的连接处,设计了特殊的筋状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乘用车后转向节的外侧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乘用车后转向节的内侧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乘用车后转向节与车辆后悬架装配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乘用车后转向节与盘鼓一体式的制动盘的外侧装配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乘用车后转向节与盘鼓一体式的制动盘的内侧装配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乘用车后转向节与盘鼓一体式的制动盘的装配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乘用车后转向节轴颈结构与车辆后轮毂配合部分的截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乘用车后转向节球面销连接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乘用车后转向节轴颈结构的局部剖面放大图。
图中:
1、乘用车后转向节,2、驻车机构总成,3、制动盘,4、后轮毂,5、制动钳,6、后悬架,7、后驱动轴,8、大轮毂轴承,9、小轮毂轴承,10、轮心处力的作用线,11、大轮毂轴承与阶梯轴配合面;
101、转向节本体,102、后悬架固定耳板,103、制动钳连接部,104、细长臂,105、球面销连接部,106、阶梯轴;
601、上控制臂,602、A型臂,603、调整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4841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医疗消毒筒
- 下一篇:一种轨道车辆底部支架用导向防侧翻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