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95891.0 | 申请日: | 2014-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167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吴欣恬;张智仁;罗静怡 | 申请(专利权)人: |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F21V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贾磊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显示装置,特别关于一种轻薄化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平面显示装置已经广泛的被运用在各种领域,因具有体型轻薄、低功率消耗及无辐射等优越特性,已经渐渐地取代传统阴极射线管显示装置,而应用至许多种类的电子产品中,例如移动电话、可携式多媒体装置、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及其它显示器等。
在显示装置的设计中,除了降低成本之外,轻薄化并符合机械强度的要求也是显示装置业者追求的另一重要目标。为了达到轻薄化的要求,现有技术的一种做法是将显示装置的各个部件进行减薄,例如选用较薄的光学膜片或导光板等,但是,这种减薄方法容易使光学膜片或导光板产生波浪状(waving),使得光学品味不良。另一种做法是取消背盖,且直接以胶框来取代背盖的功能。可是,这种做法也会有机械强度不足的疑虑,而且因为没有背盖,所以无法有效承载导光板,其光学品味也容易不佳。
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成本控制下生产出外型轻薄及符合机构强度要求的显示装置,已成为各家挑战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使显示装置同时符合轻薄化及机械强度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一显示面板、一背光模块以及一背框件。背光模块与显示面板相对设置,并具有一导光板及一反射片,导光板具有一底面,而反射片设置于底面。背框件具有一承载部承载导光板,其中,承载部位于导光板的底面边缘且与底面沿一垂直底面的方向重叠配置,且反射片与承载部沿一平行底面的方向并排配置,并分别与导光板的底面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导光板还具有一出光面,出光面与底面相对且邻近显示面板。
在一实施例中,背框件沿一垂直底面方向的剖面形状为L字型或ㄈ字型。
在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一第一粘着件,反射片与承载部通过第一粘着件与底面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一第二粘着件,背框件更具有一直立部连接承载部,且第二粘着件位于直立部与显示面板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一胶框,其设置于背框件与导光板之间,胶框具有一突出部,突出部的相对二侧分别与显示面板及背光模块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还具有一发光单元,发光单元具有至少一发光元件及一电路基板,发光元件设置于电路基板,并邻设于导光板的一入光面。
在一实施例中,背框件还具有一顶部及一直立部,直立部分别与顶部及承载部连接,且电路基板位于顶部与导光板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一间隔件,显示面板具有一第一基板,间隔件设置于顶部与第一基板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遮光元件,其由显示面板的边缘延伸至背框件及反射片。
承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中,通过承载部设置于导光板的底面边缘且与底面沿垂直底面的方向重叠配置,以及使反射片与承载部沿平行底面的方向并排配置,并分别与导光板的底面连接的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相较于现有技术选用薄型的光学膜片或导光板、或取消后盖的设计,不仅具有轻薄化的特点,而且使得显示装置可符合足够的机械强度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A至图2C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态样的显示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图式,说明依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其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元件符号加以说明。
请参照图1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1的立体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为液晶显示装置,并例如但不限于应用于笔记本电脑(包含超轻薄笔记本电脑)、液晶电视、手机、卫星导航(GPS)或其它电子装置的显示屏幕。其中,图1显示的立体示意图可应用于显示屏幕的四个侧边除了设置有发光单元(例如,LED光条)的一侧外。
显示装置1包括一显示面板11、一背光模块12以及一背框件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9589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