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船舶专用方形热管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92695.8 | 申请日: | 2014-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008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14 |
发明(设计)人: | 郭峰;杜度;高峰;蔡森华;顾忠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南通申通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15/04 | 分类号: | F28D1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6 | 代理人: | 滑春生 |
地址: | 226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船舶 专用 方形 热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设备,尤其涉及一种船舶专用方形热管。
技术背景
船舶设备系指除船舶备件以外的任何用于船上的可移动但不带消费性质的物品。 主要包括 舵设备、锚设备、系泊设备、拖拽设备、起货设备、救生设备、关闭设备、管系、舾装件、舱底水系统、压载系统、日用水系统、消防设备、通风空调制冷设备等等。
在船舶中制冷设备的使用较为频繁,不同制冷方法使用不同的设备,目前应用最广的是蒸气压缩制冷,主要设备有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和节流阀。其中,以冷凝机应用范围最广。冷凝器的压缩机吸入从蒸发器出来的较低压力的工质蒸汽,使之压力升高后送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冷凝成压力较高的液体,经节流阀节流后,成为压力较低的液体后,送入蒸发器,在蒸发器中吸热蒸发而成为压力较低的蒸汽,从而完成制冷循环。
热管技术以前被广泛应用在宇航、军工等行业,随着科技的进步自从被引入冷凝机制造行业,使得人们改变了传统冷凝机的设计思路,摆脱了单纯依靠高风量电机来获得更好散热效果的单一散热模式,采用热管技术使得冷凝即便采用低转速、低风量电机,同样可以得到满意效果,使得困扰风冷散热的噪音问题得到良好解决,开辟了散热行业新天地。
但是目前市面上所能见到的带有热管结构的冷凝机普遍体积结构偏大,尤其在应用到船舶制造上,大大占用船舶上有限的体积,间接造成船体无法满足设计的紧凑程度达到合格的工艺标准。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公开一种船舶专用方形热管,包括蒸发器、蒸发管路、冷凝器和冷凝管路,蒸发器与冷凝器通过蒸发管路和冷凝管路连接形成热管回路,冷凝器主体为中空的立方体结构,四周侧面由相互贯通的冷凝管构成,冷凝器顶部与蒸发管路固定连接,底部与冷凝管路固定连接,蒸发管路与冷凝管路管径比为2.5:1,长度比为1.5:1。
进一步的,冷凝器任意侧面由相互贯通的五根水平方向放置的冷凝管与三根垂直方向放置的冷凝管以同等间距交互构成。
进一步的,冷凝管路内设置有毛细结构,毛细结构包括多层重叠设置丝径为30-180μm 的玻璃纤维编织成的网状结构,由玻璃纤维编织而成的网状结构的孔隙率为 35-90%自外向内重叠设置的网状结构的径向纤维的直径相等,自外向内的轴向玻璃纤维、拧结在一起构成的纤维绳的直径逐级递增。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的船舶专用方形热管设计合理,传热效果好,使用冷媒在冷凝器中充分循环,利用率高,冷却效果好。
(2)通过独特的热管结构,将热管的冷凝器制作成方形,可以充分利用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常规热管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船舶专用方形热管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冷凝管路毛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毛细结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当今船舶制造中集成度越来越高,因而带来船体局部温度偏高的问题,所以催生出热管设备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常见的热管如图1所示,由蒸发器1、蒸发管路2、冷凝器3和冷凝管路4所组成,蒸发器1与冷凝器3通过蒸发管路2和冷凝管路4连接形成热管回路,通过冷媒在冷凝器3中的循环达到降温的目的。
实施例
本发明公开一种船舶专用方形热管,如图2所示,在常规热管的基础上将冷凝器3主体设计为中空的立方体结构,四周侧面由相互贯通的冷凝管3a构成,冷凝器3顶部与蒸发管路2固定连接,底部与冷凝管路4固定连接。冷凝管3a与三根垂直方向放置的相同冷凝管3a以同等间距交互构成。蒸发管路2与冷凝管路4管径比为2.5:1,长度比为1.5:1。更加适应船舶上狭小的空间,同时,提供了充分的循环线路,增加了冷媒的利用率,起到良好制冷的效果。
为达到更好的冷凝效果,保证冷媒在冷凝管路4中温度的稳定,如图3所示,冷凝管路4内设置有毛细结构5,毛细结构5包括多层重叠设置丝径为30-180μm 的玻璃纤维6编织成的网状结构,由玻璃纤维6编织而成的网状结构的孔隙率为 35-90%,自外向内重叠设置的网状结构的径向纤维的直径相等,自外向内的轴向玻璃纤6拧结在一起构成的纤维绳7的直径逐级递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南通申通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南通申通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9269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