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含藻废水处理的高效复合式净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47613.8 | 申请日: | 2014-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901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2 |
发明(设计)人: | 冯景伟;陈培;朱丹;江林;刘润龙;陈君杨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08 | 分类号: | C02F9/08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王伟 |
地址: | 230009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废水处理 高效 复合 净化系统 | ||
1.一种用于含藻废水处理的高效复合式净化系统,包括一净化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容器由下至上依次由过滤室(1)、等离子体反应室(2)、絮凝室(3)和集水室(4)组成,所述过滤室(1)与等离子体反应室(2)之间设有滤网(9),所述等离子体反应室(2)与絮凝室(3)之间设有筛网;所述净化容器位于过滤室处设有进水口(7),位于集水室处设有出水口(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含藻废水处理的高效复合式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室(4)由斜置的絮凝水折流板(17)将其斜分为左上部和右下部,所述絮凝水折流板(17)上部向上折弯与净化容器的侧壁形成絮凝水上行通道,位于上行通道的顶部设有一将絮凝水上层气浮体刮入集泥槽的刮渣装置(14),所述出水口(16)设于左上部的集水室侧壁上方,位于进水口前方设有与集水室顶部连接垂直向下设置的清水折流板(18);所述清水折流板的底端与絮凝水折流板存有水流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含藻废水处理的高效复合式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室(3)内设有网式布药管(13),所述网式布药管上设均匀排列有出药孔,所述网式布药管(13)通过管路与设在净化容器外的絮凝剂投加装置(6)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含藻废水处理的高效复合式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室(3)和过滤室(1)之间设有回流管路,所述回流管路用于絮凝室(3)中部分废水回流至过滤室(1),与过滤室(1)中的进水充分混合后再依次进入等离子体反应室、絮凝室。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含藻废水处理的高效复合式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系统还包括一向等离子体反应室充入空气的充气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含藻废水处理的高效复合式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等离子体反应室(2)内设有由针电极(10)和板电极(11)构成的针-板式反应器,所述针电极(10)位于所述的板电极(11)之下,所述板电极上方设有直径为5~8mm的玻璃球固体填料层(27),所述针电极和板电极分别与设在净化容器外的高频高压电源(5)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含藻废水处理的高效复合式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管路上设有太阳能水泵系统。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含藻废水处理的高效复合式净化系统, 其特征在于,所述网式布药管(13)由中心管(131)、沿中心管径向排列的米字形阵列管(132)以及沿中心管圆周方向排列的环形阵列管(133),所述米字型阵列管(132)和环形阵列管(133)上均匀排列有出药孔(134);所述中心管(131)、米字型阵列管(132)和环形阵列管(133)相互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含藻废水处理的高效复合式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9)目数范围为120~200目;所述筛网孔径为2~5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含藻废水处理的高效复合式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室(1)设有排渣口(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47613.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