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油井流入控制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04057.6 | 申请日: | 2014-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988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14 |
发明(设计)人: | 赵旭;薛亮;朱晓丽;何祖清;侯倩;庞伟;李晓益;张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3/12 | 分类号: | E21B4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刘华联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井 流入 控制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井流入控制器。
背景技术
在采油系统中通常需要通过油井流入控制器控制地层流体的流入速度,以满足生产需要。现有技术中应用较多的油井流入控制器为螺旋通道型流入控制器、喷嘴型流入控制器及混合型流入控制器。例如,螺旋通道型流入控制器通过使地层流体流过预先设计好的螺旋通道或弯曲通道,在摩擦阻力作用下产生附加压降,从而控制地层流体的流速。但是,上述油井流入控制器对水的控制能力较强时,对油的控制能力也较强,导致其控水效果较差。
因此,如何解决油井流入控制器的控水效果较差的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油井流入控制器,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地层流体中的水的控制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油井流入控制器包括管体、设置在所述管体外侧的流体通道,以及使所述流体通道与所述管体的内部空间连通的排出口。所述流体通道包括至少两个缓流通道单元和至少两个射流通道单元,其中,所述射流通道单元和所述缓流通道单元沿所述流体通道的延伸方向交替设置,并且所述射流通道单元的流通面积小于所述缓流通道单元的流通面积。
在一个实施例中,沿所述管体的周向设有多个流体通道,并且各所述流体通道沿所述管体的轴向延伸。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体上套设有用于使地层流体从所述流体通道的进口流入的管套。
在一个实施例中,各射流通道单元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并且横截面直径为2mm-4mm。
在一个实施例中,缓流通道单元的长度为射流通道单元的孔径的9-12倍。
在一个实施例中,各缓流通道单元的宽度为15mm-35mm。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出口为贯穿所述管体且直径为8mm-10mm的通孔,且位于流体通道的出口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各所述流体通道的进口处设置缓流通道单元,在出口处设置射流通道单元。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射流通道单元构造成使得地层流体中的水形成湍流射流而油形成层流射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套包括两个彼此连接的管套部分,其中两个管套部分的自由端均接合在所述管体的外表面上。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油井流入控制器包括管体。在管体的外侧设有流体通道,在管体上设有用于使流体通道与管体的内部空间连通的排出口。其中,流体通道包括至少两个缓流通道单元和至少两个射流通道单元。缓流通道单元和射流通道单元沿流体通道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并且射流通道单元的流通面积小于缓流通道单元的流体面积。这样,地层流体从射流通道单元流入缓流通道单元时,地层流体的动能会转换为压力能。当油的动能转化为压力能时,能量损失较少。而水的动能转化为压力能时,能量损失较多。因此,地层流体在流体通道内流动时,流体通道对水的控制能力比对油的控制能力强,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该油井流入控制器的控水能力。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在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油井流入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油井流入控制器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油井流入控制器的爆炸图。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描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井流入控制器包括管体1。在管体1的外侧设置有流体通道2。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流体通道2包括至少两个缓流通道单元21和至少两个流通面积至少小于9倍以上缓流通道单元21的流通面积的射流通道单元22。并且射流通道单元22和缓流通道单元21沿流体通道2的延伸方向交替设置。
当地层流体流经射流通道单元22,当地层流体大部分为水时,形成湍流射流,而当地层流体主要为油时,形成层流射流。根据进入所要控制的流量的大小,沿管体1的周向360°可布设1-6个流体通道2,而且控制的流量越大,所需流体通道越多。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个小时流入流体通道的流体量为85L-1600L。这样,可以有效地使水在射流通道单元22内形成湍流射流,而使油在射流通道单元22内形成层流射流,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对水的控制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0405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粘接机温度传感器固定装置
- 下一篇:可拆卸耐高温高压温度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