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动车重力发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96433.1 | 申请日: | 2014-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473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24 |
发明(设计)人: | 李江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江平 |
主分类号: | F03G7/08 | 分类号: | F03G7/08;F03G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600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水***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车 重力 发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车发电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电动车重力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动车作为一种新兴代步工具,普遍采用外接电源充电方式,其电动车充电受到很大限制,尤其是电动三轮车、四轮车的续行问题,给人们出行带来了许多不便。对此,人们加大了电动车脚踩发电、车振发电等自发电装置的研发。近几年,此类相关技术虽有所突破,但多因装置结构复杂,能量利用不充分,传递发电效率低,故均未在实际产品中运用。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电动车重力发电装置。该装置通过车振重力转换机构或脚踏重力转换机构输出动能,利用重力动力增速装置采集储存能量增加动能,运用增速齿轮箱实施动力变速,驱动发电机发电,将车振或人体踏步动能转化成电能。同时,脚踏重力转换机构,可使人们通过踏步达到运动健身目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电动车重力发电装置:包括车振重力转换机构、脚踏重力转换机构、重力动力增速装置、增速齿轮箱、发电机。动力机轴的两端各装有一个重力动力增速装置和一个车振重力转换机构,其重力动力增速装置固定在车架上,车振重力转换机构的另一端固定在车底盘上,固定在车架上的脚踏重力转换机构其动力输出端与动力机轴连接,增速齿轮箱装在动力机轴上,其输入轴与动力机轴连接,输出轴与发电机输入轴连接;
所述车振重力转换机构,包括传动柱A、曲柄A、棘轮A、动力机轴,传动柱A下端固定在车底盘上,其上端与曲柄A的一端连接,曲柄A的另一端与棘轮A连接,棘轮A装在动力机轴上;
所述脚踏重力转换机构,由左侧转换机构、右侧转换机构和伸缩式液压装置构成,所述左侧转换机构、右侧转换机构各包括:棘轮B、曲柄B、传动柱B、复位弹簧、弹簧止退片、弹簧架、钢丝绳、管状固定支架、导向滑轮组、活动支架、张紧滑轮、拐角滑轮、手柄、踏板架、活动踏板,所述棘轮B装在动力机轴上与曲柄B的一端连接,曲柄B的另一端与传动柱B连接,传动柱B上设有弹簧止退片,复位弹簧套在传动柱B上,其两端分别与弹簧止退片、弹簧架完全接触,传动柱B穿过弹簧架与钢丝绳的一端连接,弹簧架固定在管状固定支架上,管状固定支架设有导向滑轮组,设有张紧滑轮的活动支架装在管状固定支架内,活动支架前端装有手柄、拐角滑轮、踏板架,钢丝绳另一端过导向滑轮组、张紧滑轮、拐角滑轮与活动踏板的一端连接,活动踏板的另一端与踏板架连接;所述伸缩式液压装置包括:活动支架连板、液压双向伸缩缸、液压泵,活动支架连板一端与左侧转换机构的活动支架连接,另一端与右侧转换机构的活动支架连接,其中间与液压双向伸缩缸连接,液压泵与液压双向伸缩缸相配合。
所述车振重力转换机构的棘轮A和脚踏重力转换机构的棘轮B旋转方向相同。
所述管状固定支架上设有钢丝绳移动槽口,活动支架在管状固定支架内可移动。
所述手柄、踏板架与活动支架之间分别装有万向活接。
所述活动支架连扳上设有托架。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电动车重力发电装置,具有以下优点:通过车振重力转换机构或脚踏重力转换机构,利用车振的自然势能与人体脚踏重力来进行发电,对车载电池进行充电,从而可少用或不用外来电,既可实现人体健身,又可解决电动三轮车、四轮车的续行问题,具有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电动车重力发电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重力动力增速装置侧面剖面示意图。
图3是定位盘凸圆圈形轨道示意图。
图4是转盘长弧形轨道示意图。
图5是车振重力转换机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脚踏重力转换机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脚踏重力转换机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
1、车振重力转换机构,11、脚踏重力转换机构,12、重力动力增速装置,13、增速齿轮箱,14、发电机,15、传动柱A,16、曲柄A,17、棘轮A,18、车底盘,19、动力机轴,101、车架;
2、定位盘,21、转盘,22、重力球,23、轴承,24、推力轴承, 25、油箱,26、转盘盖;
3、A-B-C 定位盘深凹圆弧形承重轨道,31、C-D-A 定位盘浅凹圆弧形辅助轨道;
4、E-F 转盘深凹圆弧形承重轨道,41、F-G 转盘浅凹圆弧形辅助轨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江平,未经李江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9643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压驱动式吸排泥浆装置
- 下一篇:水轮机导叶止推间隙调整的结构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