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按摩椅的上下行走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84061.0 | 申请日: | 2014-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154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发明(设计)人: | 王江林;戴泽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恒林椅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H15/00 | 分类号: | A61H15/00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4 | 代理人: | 王鹏举 |
地址: | 313300 浙江省湖州市安***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按摩 上下 行走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按摩椅的上下行走装置。
背景技术
按摩椅的按摩机芯需要通过行走装置上下移动,以便对背部不同的位置进行按摩,行走装置工作过程中,需要判断按摩机芯在行走装置上的起始位置以及终止位置,并控制按摩机芯的移动距离。现有的用于按摩椅的上下行走装置存在以下缺陷:按摩椅的控制系统对按摩机芯在行走装置上的起始位置以及终止位置的判断以及按摩机芯的移动距离控制不精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使得按摩椅的控制系统可以对按摩机芯在行走装置上的起始位置以及终止位置的判断以及按摩机芯的移动距离控制精准的用于按摩椅的上下行走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按摩椅的上下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行走轨道、第一行走齿条、第二行走齿条、齿轮轴、第一行走齿轮、第二行走齿轮、行走电机、行走光栅盘和行走光栅传感器,其中,行走轨道包括第一行走轨道、第二行走轨道,第二行走轨道、第一行走齿条、第二行走齿条均与第一行走轨道保持平行,第一行走齿条、第二行走齿条分别固定在第一行走轨道、第二行走轨道上,第一行走轨道、第二行走轨道上分别开设有第一轨道槽、第二轨道槽,基板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轨道槽配合件以及第二轨道槽配合件,第一轨道槽配合件以及第二轨道槽配合件分别与第一轨道槽、第二轨道槽配合,第一轨道槽配合件以及第二轨道槽配合件可采用滑块或滚轮结构,齿轮轴转动安装在基板上,第一行走齿轮、第二行走齿轮固定在齿轮轴上,行走电机驱动齿轮轴转动,第一行走齿轮、第二行走齿轮分别与第一行走齿条、第二行走齿条啮合,齿轮轴通过减速机构驱动行走光栅盘转动,行走光栅盘上开设有一个第一光栅孔、一个第二光栅孔以及至少十个第三光栅孔,第三光栅孔呈环形排布在行走光栅盘上。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齿轮轴转动的时候,第一行走齿轮、第二行走齿轮分别与第一行走齿条、第二行走齿条啮合,从而带动基板相对行走轨道直线移动,基板的移动距离与齿轮轴的转动圈数成正比,行走光栅盘是通过齿轮轴带动并通过减速机构来实现减速的,因此行走光栅盘的转动角度自然与齿轮轴的转动圈数成正比,通过减速机构设置恰当的减速比,基板用于安装按摩机芯,设基板从初始位置移动至终止位置过程中,齿轮轴的转动圈数总共为N,光栅盘转动圈数为M,减速机构的减速比为A,则它们之间的数学关系需符合:M=N/A<1,使得行走光栅盘的转动角度小于360度,那么在行走光栅传感器感知到第一光栅孔时,按摩椅的控制系统就可以判断,此时基板已运动至行走轨道上的初始位置,按摩椅开机时,按摩椅的控制系统也可以通过第一光栅孔,让基板回到初始位置,在行走光栅传感器感知到第二光栅孔时,按摩椅的控制系统就可以判断,此时基板已运动至行走轨道上的终止位置,从而停止继续移动基板或者方向移动基板,通过行走光栅传感器感知第三光栅孔的变动频率,摩椅的控制系统就可以判断基板的移动距离和移动速度,从而可以实现对背部按摩位置的精确定位。
作为优选,第一轨道槽配合件以及第二轨道槽配合件均采用滚轮结构。
作为优选,第二轨道槽配合件安装在齿轮轴的两端。
作为优选,行走电机通过蜗轮蜗杆减速机构驱动齿轮轴转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结构设计合理,使得按摩椅的控制系统可以对按摩机芯在行走装置上的起始位置以及终止位置的判断以及按摩机芯的移动都可以做到精准无误,提高了按摩椅的工作精度和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另一方向上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行走光栅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恒林椅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恒林椅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840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离心泵叶片水力模型检测装置
- 下一篇:新型自吸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