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大倾斜角度零件3D打印装置、电控多功能分粉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31746.9 | 申请日: | 2014-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753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15 |
发明(设计)人: | 贺斌;杨小君;赵卫;李睿;江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2F3/105 | 分类号: | B22F3/105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61211 | 代理人: | 王少文 |
地址: | 710119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倾斜 角度 零件 打印 装置 多功能 分粉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金属零件3D打印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在不加支撑条件下成形大倾斜角度零件的3D打印装置及打印时所用的分粉装置。
背景技术
采用3D打印技术可以通过材料的层层叠加成形多种复杂结构零件,通常在成形倾斜角度过大的零件时由于重力和粉末冲击力的作用熔池会发生流淌,从而导致零件表面出现结瘤和粘粉现象,而当前采用同轴送粉的方法成形零件所能成形的最大倾斜角有限。所以在成形倾斜度较大的零件和零件局部位置时往往需要添加支撑,然而零件成形后去除支撑会导致工艺复杂化,甚至某些部位的支撑无法去除,或者支撑的去除导致应力分布发生变化而导致零件变形,所以如何在不加支撑的条件下成形倾斜角度较大的零件是当前3D打印技术面临的一个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在不加支撑条件下成形大倾斜角度零件的3D打印工艺装置,其解决了现有成形大倾斜角度零件的3D打印装置有结瘤和粘粉现象、工艺复杂、零件变形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大倾斜角度零件的3D打印装置,其特殊之处在于:
包括用于供应粉末的主送粉管、电控多功能分粉器、至少三个支路送粉管、多管送粉喷嘴和用于熔融粉末的聚焦镜4;
所述多管送粉喷嘴包括与支路送粉管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连通的多个倾斜的喷粉管;所述喷粉管的倾斜角度与零件的倾斜角度相匹配;
所述电控多功能分粉器将主送粉管的粉末均匀送至所有的支路送粉管或者全部送至任一支路送粉管。
上述的大倾斜角度零件的3D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控多功能分粉器包括第一分流器、第二分流器、多路分粉器;
所述第一分流器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第一分流转盘和第一步进电 机,所述壳体底部为第一分流器底盖,所述第一分流转盘内设置有第一分流管,所述第一分流管的上开口与主送粉管相通,所述第一分流管的下开口在第一步进电机驱动下分别与第一分流器底盖上的两个出口相通;所述第一分流器底盖上的两个出口分别接第二分流器以及多路分粉器的入口;
所述多路分粉器的多个出口分别接多个支路送粉管的入口;
所述第二分流器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第二分流转盘和第二步进电机,所述壳体底部为第二分流器底盖,所述第二分流转盘内设置有第二分流管,所述分流管的上开口与第一分流器底盖的其中一个出口相通,所述第二分流管的下开口在第二步进电机驱动下分别与第二分流器底盖上的多个出口相通;所述第二分流器底盖上的多个出口分别接多个支路送粉管的入口。
一种电控多功能分粉器,其特殊之处在于:
包括第一分流器、第二分流器、多路分粉器;
所述第一分流器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第一分流转盘和第一步进电机,所述壳体底部为第一分流器底盖,所述第一分流转盘内设置有第一分流管,所述第一分流管的上开口与主送粉管相通,所述第一分流管的下开口在第一步进电机驱动下分别与第一分流器底盖上的两个出口相通;所述第一分流器底盖上的两个出口分别接第二分流器以及多路分粉器的入口;
所述多路分粉器的多个出口分别接多个支路送粉管的入口;
所述第二分流器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第二分流转盘和第二步进电机,所述壳体底部为第二分流器底盖,所述第二分流转盘内设置有第二分流管,所述分流管的上开口与第一分流器底盖的其中一个出口相通,所述第二分流管的下开口在第二步进电机驱动下分别与第二分流器底盖上的多个出口相通;所述第二分流器底盖上的多个出口分别接多个支路送粉管的入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可以在成形倾斜零件边界位置时选择多管同轴喷嘴不同位置的喷管进行单独喷粉,从而改变熔池的受力方向,减小甚至消除倾斜件边界位置成形时由于重力和粉末冲击力造成的熔池流淌现象,最终增加在不加支撑条件下可成形零件的极限倾斜角。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主送粉管,2-电控多功能分粉器,3-支路送粉管,4-聚焦镜,5-后喷粉管,6-右喷粉管,7-左喷粉管,8-前喷粉管,9-多管送粉喷嘴,10-熔池,11-倾斜零件,12-基板,13-零件内部区域,14-零件前边界,15-零件前右界,16-零件后边界,17-零件左边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3174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切削加工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可升降的钢包座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