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下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31406.6 | 申请日: | 2014-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211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发明(设计)人: | 王鹏;朱舟全;杨猛;潘光;黄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C11/52 | 分类号: | B63C11/52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61204 | 代理人: | 王鲜凯 |
地址: | 71007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下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下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海洋既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空间,也是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舞台,而海洋政治斗争的中心,是海洋权益。为探索海洋秘密、掌握海洋战争的主导权,就必须对海底进行探测和观察,掌握海洋的各种信息,这就要求航行器处于一定深度范围内工作。任何一种水下航行器在研制过程中,均需通过大量水下航行试验来检测其可行性,进而对其改进优化,这就要求航行器可以实现回收;此外,水下航行器完成预定任务后,为对航行器进行维修、补给和再次利用,也需要打捞和回收。为此,国内外已出现多种水下航行器的回收装置。
国内用于水下航行器的回收装置有打捞圈和载人深潜器,打捞圈一般仅用于水面设备的回收;载人深潜器由于需要潜水员在大深度水下长时间作业,对潜水员人身安全存在较大的威胁而且费用较高,因此使用较少。国外一般用打捞船上的专用打捞装置进行水下物体的回收,但这种回收装置结构复杂、操作难度大、费用较高。国内已有科研单位对回收装置进行研究,但其所研究的装置主要是针对水下某一特定载体的回收,对回收装置本身有较多的要求和限制,并且结构复杂、安装调试困难,不能灵活应用于不同场合。为克服以上所述回收装置的缺点,使用中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结构简单、可灵活应用于不同场合的回收装置。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出一种新的水下回收装置。
技术方案
一种水下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通气管道3、高压气瓶4、安装板5、分离段舱体6、第一通气管道7、控制阀8、气缸9、活塞杆10、下锁紧头11、连接轴12、基座13、拉伸弹簧14、上锁紧头15、分离盖16和安全气囊17;分离盖16置于分离段舱体6之上,上锁紧头15与分离盖16固连,下锁紧头11与形状相适应的上锁紧头15相配合安装,下锁紧头11通过连接轴12与基座13相连,基座13与分离段舱体6通过螺栓固连,拉伸弹簧14安装在下锁紧头11和基座13之间,活塞杆10安装在气缸9内,且与下锁紧头11相接触,气缸9通过螺栓安装在安装板5上,通过第一通气管道7、控制阀8、第二通气管道3与高压气瓶4相连,控制阀8上设有安全气囊17,安全气囊17依次通过控制阀8、第二通气管道3与高压气瓶4相连,所述的气缸9、活塞杆10、下锁紧头11、连接轴12、基座13、拉伸弹簧14和上锁紧头15构成解脱机构。
所述的弹簧14处于拉升状态。
所述的下锁紧头11和上锁紧头15处于锁紧状态。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水下回收装置,达到结构简单、易安装调试、可灵活应用于不同场合的实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的局部示意图
1-航行器前舱段,2-航行器后舱段,3-第二通气管道,4-高压气瓶,5-安装板,6-分离段舱体,7-通气管道,8-控制阀,9-气缸,10-活塞杆,11-下锁紧头,12-连接轴,13-基座,14-弹簧,15-上锁紧头,16-分离盖,17-安全气囊
图3本发明的工作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一种水下回收装置,包括第二通气管道3、高压气瓶4、安装板5、分离段舱体6、第一通气管道7、控制阀8、气缸9、活塞杆10、下锁紧头11、连接轴12、基座13、拉伸弹簧14、上锁紧头15、分离盖16和安全气囊17;分离盖16置于分离段舱体6之上,上锁紧头15与分离盖16固连,下锁紧头11与形状相适应的上锁紧头15相配合安装,下锁紧头11通过连接轴12与基座13相连,基座13与分离段舱体6通过螺栓固连,拉伸弹簧14安装在下锁紧头11和基座13之间,活塞杆10安装在气缸9内,且与下锁紧头11相接触,气缸9通过螺栓安装在安装板5上,通过第一通气管道7、控制阀8、第二通气管道3与高压气瓶4相连,控制阀8上设有安全气囊17,安全气囊17依次通过控制阀8、第二通气管道3与高压气瓶4相连,所述的气缸9、活塞杆10、下锁紧头11、连接轴12、基座13、拉伸弹簧14和上锁紧头15构成解脱机构。
装配完成的水下回收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此时弹簧14处于拉升状态,下锁紧头11和上锁紧头15处于锁紧状态。当航行器试验或工作完成需要回收时,控制系统发出信号开启控制阀8,高压气瓶4内存储的气体经过第二通气管道3、控制阀8、第一通气管道7进入气缸9,使气缸9的压力不断增大,推动活塞杆10向前运动挤压下锁紧头11绕连接轴12顺时针转动,使上锁紧头15与下锁紧头11脱离解除锁紧装置,同时安全气囊17充气膨胀挤压分离盖16,使其与分离段舱体6脱落,完成开盖。此后安全气囊17继续膨胀产生浮力,并携带水下航行器向水面浮动。在此过程中,高压气瓶4不断向安全气囊17充气。其工作状态如图3所示,上升过程中航行器的内置传感器实时监测安全气囊17的内外压差,并将数据传递到控制单元。当压差超出一定值时,控制阀8打开向外界排气,以保持安全气囊17的体积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使其能够产生一定的浮力,使航行器能够基本匀速上浮,完成回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3140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