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强制安全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99058.9 | 申请日: | 2014-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667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李传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传飞 |
主分类号: | B60R22/48 | 分类号: | B60R22/48;B60K28/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2000 安徽省淮***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制 安全带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强制安全带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公知的技术领域,安全带自问世以来,不知挽救了多少生命,随着安全气囊的出现,驾乘者的安全系数也大大提高,可就是有不少人不重视安全带与安全气囊的重要性,“明知故犯”,总是抱有侥幸心理。安全气囊已经成为绝大多数现代轿车上的标准安全配置,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驾乘者,然而当驾驶并乘坐汽车尤其是装有安全气囊的汽车时,安全带必须要系好。
因为安全气囊的开发设计就是基于安全带有限的保护作用之上的,安全带与安全气囊组成辅助乘员保护系统(SRS-Supplemental Restraint System),它俩互相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对驾乘者的辅助保护作用。当汽车前部发生强烈的碰撞时,由于惯性,驾乘者的身体向前快速移动,这时安全带便会尽力“拉住”驾乘者的身体,吸收部分冲击能量,同时安全气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充气并完全打开;接着驾乘者的身体上部便沉向安全气囊,气体也开始从气囊的排气口匀速逸出,并吸收了大部分冲击能量;随后,驾乘者身体向后并回到座椅上。以上整个过程几乎都是发生在一瞬间的,驾乘者完全处于被动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被动地依靠辅助乘员保护系统是惟一的选择。
如果碰撞之前没有系好安全带,那么安全气囊将反而会伤害驾乘者。由于没有了安全带的束缚,不仅一部分冲击能量无法从驾乘者身上“卸”下来,而且正在“一如既往”快速充气的安全气囊将与快速移动的驾乘者正面相撞,气囊快速膨胀所发出的巨大冲击力,将重重地撞向驾乘者的头部及胸部。可想而知,在这次“撞击”中,驾乘者的头部及胸部将严重受伤,安全气囊反而成了伤害驾乘者的“罪魁祸首”。
所以在行车过程中必须系好安全带,但是现有的车辆在发动机点火后仅会通过行车电脑报警的形式对驾驶者进行警示,无任何强制措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强制驾驶者系好安全带的安全带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强制安全带装置,包括安装有安全带的安全带壳体以及控制发动机点火控制器接通/断开的电源接头,所述装置具有中间壳体,在所述中间壳体的内腔的顶部通过直线滑轨安装有滑块,在所述直线滑轨的起始两端均设有限位柱体,且所述直线滑轨的延展方向与安全带的拉伸方向平行,在所述滑块的中部设有用于穿过安全带的槽体,在所述槽体的上部设有限位槽,在所述安全带的上表面设有拨动装置,所述拨动装置具有对称设置的两个等腰梯形块,在所述等腰梯形块之间卡设有弹簧,所述电源接头位于中间壳体的内腔的底部,在所述电源接头的上部安装有拨动开关,在所述滑块的底部固定设有用于触发电源接头接通的拨动柱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应用的机械电气原理并不复杂,在驾驶者上车后,若不系好安全带,发动机点火控制器将无法接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强制措施,在系安全带的过程中,拨动装置随着安全带的移动而接触到滑块,在初始情况下,拨动装置接触到滑块后两者一起沿着直线滑轨前移,从而间接使得拨动柱体触发电源接头,在滑块碰到限位柱体后,拨动装置中的等腰梯形块卡入限位槽内,安全带继续向前延展,整个结构运动过程反之倒推即可,始终能够保证若安全带在不系好的情况下,发动机点火控制器无法得电进行正常工作,从而保证了形车的安全,极具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运动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安全带,2.安全带壳体,3.电源接头,4.中间壳体,5.直线滑轨,51.限位柱体,6.滑块,61.拨动柱体,7.限位槽,8.拨动装置,81.等腰梯形块,82.弹簧,9.拨动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传飞,未经李传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9905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