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动EGR阀的电机保护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89002.5 | 申请日: | 2014-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749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陈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隆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5/24 | 分类号: | H02K5/24 |
代理公司: | 上海海颂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58 | 代理人: | 任益 |
地址: | 214028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 egr 电机 保护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发动机尾气排放废气再循环系统中电动EGR阀的电机保护结构。
背景技术
EGR阀作为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EGR系统)中起到调节再循环废气流量的执行元件的作用。目前在用的电动EGR阀,普遍需要将电机的旋转运动转化为阀门开关的直线运动,在这两者运动的转化过程中,电机的稳定性起着关键的作用。
现有的EGR阀一般是电机通过正负极两个插针插入到电机外壳的两插针孔内,而电机齿轮与三个过渡齿轮相啮合,然后三个过渡齿轮与减速箱里的减速齿轮相啮合,在这样的装配情况下电机通上直流电后,动力由电机传输到过渡齿轮,再经过减速齿轮减速后经由减速箱把电机的旋转运动传输出去。
现有的电机后盖与电机之间的装配是面与面接触,它们之间是硬碰硬接触,没有弹性可言;另外它们装配完后有很多空隙,如图1所示,这种结构在阀工作时会使电机产生轴向串动和径向跳动。由于电动EGR阀的这种动力传输原理,连接机构比较多,加之电机的不稳定性,在现实生产实验中会经常出现动力传输不稳定现象,特别是阀在振动实验时经常会由于电机后盖松动而导致电机插针断裂、传感器插针断裂、过渡齿轮磨损严重以及阀卡死失效的现象发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应用于电动EGR阀中的电机保护结构,在提高电机工作稳定性的而基础上,保证电动EGR阀不会因为电机故障而引发失效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动EGR阀的电机保护结构,包括装配在电机与电机后盖之间用于缓冲电机动力的垫圈机构,所述垫圈机构包括与电机后盖过盈配合的外圈、与电机过盈配合的内圈以及设置在电机后盖与电机之间的环形平垫圈,所述环形平垫圈与外圈的外端面以及内圈的外端面一次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在于:所述环形平垫圈、外圈、内圈采用聚四氟乙烯进行注塑成型。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技术进步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设置消除了电机与电机后盖之间的空隙,从而有效地消除了电机的轴向串动和径向跳动,大大增强了电机的稳定性和EGR阀动力传输稳定性,解决EGR阀动力部分的各种插针断裂问题及过渡齿轮磨损问题,提高了阀的使用寿命。另外,本新型结构简单,垫圈机构只需一次注塑成型;成本低廉,一次注塑的零件无需机加工即可完成,并且可以大批量生产;本发明由于采用了聚四氟乙烯材料,产品就有了高弹性、高韧性、耐高温、高耐磨性的优点,在装配工艺中有效解决了过盈配合难装配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电动EGR阀的电机后盖与电机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与电动EGR阀电机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其中:1.电机后盖,2.电机,11.环形平垫圈,12.外圈,13.内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电动EGR阀的电机保护结构,其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装配在电机2与电机后盖1之间的垫圈机构,垫圈机构用于缓冲电机动力。
所述垫圈机构包括环形平垫圈11、外圈12以及内圈13。其中环形平垫圈11设置在电机后盖与电机之间,用于消除电机后盖内端面与电机外顶端之间的空隙,并用于缓冲电机对电机后盖产生的轴向动力。外圈12与电机后盖过盈配合,这样电机后盖1收口后能够消除电机后盖与电机侧壁之间的空隙,可有效防止电机后盖1在工作中出现的松动现象。内圈13与电机过盈配合,这样电机后盖1收口后环形平垫圈11就能与电机紧紧的抱在一起,有效地消除了电机的轴向串动和径向跳动,从而解决了种零件插针断裂的问题。
在实际装配前,首先将环形平垫圈、外圈、内圈采用聚四氟乙烯进行注塑成型,利用聚四氟乙烯的高弹性、高韧性、耐高温、高耐磨性的特点制作成垫圈机构。本实用新型与电动EGR阀电机的装配结构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装配在电机后盖与电机之间后,消除了电机后盖与电机之间的空隙,各零件在装配完成后都能很好地配合在一起,减少了相对运动,传动机构的各个齿轮间隙均匀,减小了摩擦,也就大大降低了磨损而导致的阀卡滞现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隆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无锡隆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890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