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窗防夹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77312.5 | 申请日: | 2014-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022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0 |
发明(设计)人: | 李亚银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镭铯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F15/20 | 分类号: | E05F15/20;E05F15/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商专永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00 | 代理人: | 许春兰;高之波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窗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窗防夹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汽车的车窗在关闭过程中没有防夹功能,车窗在关闭的过程中如果有手、手臂或异物夹在车窗上,车窗不会自动下降或停止,这样会导致手或手臂被夹伤,车辆也可能被损坏。
现有的汽车车窗防夹系统设计复杂,需要在车辆每一个车门电机马达处安装连接防夹检测感应装置,安装调试麻烦,系统复杂不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窗防夹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窗防夹系统,包括电信号检测模块、控制模块和电子开关。
电信号检测模块检测车窗马达驱动电信号,并将车窗马达驱动电信号发送给控制模块。
控制模块将车窗马达驱动电信号与设定值进行比对,并向电子开关发送驱动信号。
电子开关在驱动信号的作用下改变通/断模式。
电信号检测模块将车窗马达驱动电信号通过电子开关发送给车窗马达,驱动车窗马达转动。
本实用新型中控制模块将车窗马达驱动电信号与车窗上升时的驱动电信号值和车窗上升至顶部时的驱动电信号值(已经设定好)分别进行比对,当检测到的车窗马达驱动电信号与车窗上升时的驱动电信号值相同时,控制模块通过电子开关驱动车窗马达正转(上升);当检测到的车窗马达驱动电信号与车窗上升至顶部时的驱动电信号值相同时,控制模块通过电子开关控制车窗马达停止;当检测到的车窗马达驱动电信号与上述两个设定值均不相同时(此时为手、手臂或异物被夹到),控制模块通过电子开关驱动车窗马达反转,车窗自动下降,避免手或手臂被夹伤,或者避免车辆被损坏,系统设计简单,方便安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控制模块可以接收车辆电路系统发出的锁车或开锁信号,并向电子开关发送驱动信号。由此,当司机锁车离开,车窗未关好时,车辆电路系统向控制模块发出锁车信号,控制模块通过电子开关驱动车窗马达正转,使车窗自动关闭,避免车内物品被盗或被下雨淋湿,并且在车窗上升时可以执行防夹功能,防止意处发生;当司机在使用车辆前,可以提前开锁,车辆电路系统向控制模块发出开锁信号,控制模块通过电子开关驱动车窗马达反转,使车窗自动下降,从而使车辆提前通风降温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包括驱动模块,控制模块通过驱动模块向电子开关发送驱动信号。由此,控制模块通过驱动模块驱动电子开关改变通/断模式,可以提高电子开关的工作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子开关可以是继电器。由此,驱动电路驱动继电器改变触点实现车窗马达的正转、反转或停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驱动模块可以是ULN2003A。由此,带负载能力强的ULN2003A可以提高驱动速度和精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信号检测模块可以是电流检测芯片,车窗马达驱动电信号是电流信号。由此,可以通过对电流信号的检测以及比对,实现车窗马达的正转、反转或停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车窗防夹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车窗防夹系统的防夹功能的工作流程图;
图3为图1所示的车窗防夹系统的自动锁窗功能的工作流程图;
图4为图1所示的车窗防夹系统的自动开窗功能的工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车窗防夹系统的结构。
如图1所示,车窗防夹系统,包括电信号检测模块1、控制模块2和电子开关3。此外,车窗防夹系统还可以包括驱动模块4。
本实施例中,电信号检测模块1是电流检测芯片。在其它实施例中,电信号检测模块1也可以电压检测芯片。
电信号检测模块1检测车窗马达驱动电流信号I,并将车窗马达驱动电流信号I发送给控制模块2。
本实施例中,电信号检测模块1采用ACS712,生产厂家为深圳市佳杰伟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其它实施例中,电信号检测模块1也可以采用其它相同功能的芯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镭铯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广州镭铯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7731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