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螺栓、管束安装结构和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73480.7 | 申请日: | 2014-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070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9 |
发明(设计)人: | 乔印迁;孙雪梅;袁永香;张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3/12 | 分类号: | F16L3/12;F16B4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黄志兴;李翔 |
地址: | 10220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栓 管束 安装 结构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螺栓,具体地,涉及一种能够连接两个具有相对运动的零部件的螺栓、管束安装结构和车辆。
背景技术
螺栓是用于连接多个零部件的一种紧固件,广泛应用于机械等各种领域。但是,当需要连接两个或多个相互运动的零部件时,采用普通的螺栓由于其强度不足,导致螺栓头部和螺杆之间出现损坏、断裂等现象。
例如,在现有的汽车设计和总布置过程中,由于发动机的工作特性使其在工作中会产生较大的振动,导致连接发动机与车身连接的管、线路不能使用硬管连接的方式,而是采用软管和硬管结合连接的方式,以避免将发动机的振动传递到车身上。但是在采用软管和硬管结合连接的方式时,若软管部分太短,则起不到缓冲和消除发动机振动的效果,同时发动机的振动会对管、线路产生破坏;若软管部分较长时,则需在软管部分增加固定点,以避免软管因与其它零部件干涉造成的磨损等潜在危险,需采用可以使管、线路与连接点能够产生相互运动的方式。因此,需要利用强度高的螺栓连接具有相互运动的软管和固定点,从而对管路起到缓冲保护的作用。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螺栓,通过该螺栓能够实现连接两个具有相对运动的零部件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连接两个具有相对运动的零部件的螺栓。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螺栓,该螺栓包括螺纹杆部,该螺纹杆部的一端设有螺栓头部,所述螺纹杆部的一段上套设有耐磨护套,该耐磨护套与所述螺栓头部的相对的端面相互接触。
优选地,所述螺纹杆部与所述螺栓头部形成为一体。
典型地,所述螺栓头部为六角形螺栓头部。
优选地,所述耐磨护套为耐磨材料制成的护套。
另外,优选地,所述耐磨护套的两端端部的外周面上分别形成有径向向外的环周凸缘。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管束安装结构,该管束安装结构包括固定支架、管夹以及安装在该管夹的管束安装孔中的管束,其中,所述管束安装结构还包括如上所述的螺栓、所述螺栓的螺纹杆部穿过所述固定支架的管夹安装孔和所述管夹的连接孔并通过螺母紧固,其中所述固定支架通过所述管夹安装孔套设在所述耐磨护套的外周面上,所述管夹抵靠在所述耐磨护套的背向所述螺栓头部的一端端面上。
优选地,所述固定支架的管夹安装孔与所述耐磨护套间隙配合。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管束安装结构。
通过如上所述的螺栓不仅能够实现连接两个具有相对运动的零部件的作用,而且通过如上所述的管束安装结构在管束部分增加固定点并利用上述螺栓而能够解决管路磨损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螺栓的结构图。
图2是图1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管束安装结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螺栓 2 螺纹杆部
3 螺栓头部 4 耐磨护套
5 固定支架 6 管夹
7 管夹安装孔 8 管束
9 连接孔 10 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螺栓,该螺栓1包括螺纹杆部2,该螺纹杆部2的一端设有螺栓头部3,螺纹杆部2的一段上套设有耐磨护套4,该耐磨护套4与螺栓头部3的相对的端面相互接触。如图1和2所示,通过将耐磨护套4设置在螺纹杆部2连接有螺栓头部3的一端,即,耐磨护套4与螺栓头部3的相对的端面相互接触,使相互运动的零部件之一安装在耐磨护套4上,该耐磨护套4在所述零部件内进行运动,从而减少两个零部件之间的相对运动。这种结构的螺栓1不仅能够实现两个连接相对运动的零部件的功能,而且还能防止由于两个零部件的相对运动而使螺栓1因强度不足导致损坏的问题。
优选地,所述螺纹杆部2与螺栓头部3形成为一体。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只是优选将螺纹杆部2和螺栓头部3形成为一体,减少其制造成本。
典型地,所述螺栓头部3为六角形螺栓头部。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其他一种螺栓,例如圆形或八角螺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7348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