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纤维生产冷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71162.7 | 申请日: | 2014-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782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15 |
发明(设计)人: | 陈小红;毛绪国;陈培;蔡秀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D5/088 | 分类号: | D01D5/088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沈振涛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纤维 生产 冷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化工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纤维生产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在纤维生产过程中,合成纤维熔融纺丝时由聚合物熔液借助于带有多个喷丝孔的纺丝喷嘴挤出多个条状单丝。这些条状单丝必须得到冷却,以便在进一步处理后作为丝束接受。现有纺丝装置中,通常采用空气作为冷却介质,空气沿丝束运行方向的横向流动并对准单丝,从而实现纺丝冷却。
现有纺丝机一般有两种冷却吹风方式,一是从纺丝窗的后部向丝束吹风即侧吹风,二是从一束丝的周遭吹风,即环吹风。这两种方式成本低、效果好,在实际应用中运用广泛。然而,在制备某些不稳定的单丝时,如聚酰胺酯,由于其分子链具有不稳定的特性,在纺丝过程中会有少量的小分子产生,这些小分子不仅会降低纤维的牵伸性能,同时会逸流到空气中,对生产环境造成影响。例如,采用外环吹风方式,由于风速较高(0.8-8.0m/s),容易对喷丝形成扰动,影响喷丝效果;这些不稳定的单丝丝束从喷丝孔出来直接被高风速的吹风冷却,丝束立即被冷却,丝束预取向度较高,纤维的牵伸性能较差。在生产过程中,运转率较差,废丝产量较高,产品质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效果好、特别适用于不稳定单丝如聚酰胺酯单丝的纤维生产冷却装置。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纤维生产冷却装置,包括纺丝通道、内吸风装置、外吸风装置和环吹风装置;所述内吸风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环形内吸风管、内吸风管和内吸风泵;所述外吸风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环形外吸风管、外吸风管和外吸风泵;所述环形内吸风管套接在纺丝通道上部,所述环形外吸风管套接在环形内吸风管上,所述环形内吸风管与纺丝通道、环形外吸风管之间分别设有吸风口;所述环吹风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环吹风管、吹风管和吹风泵,所述环吹风管套接在纺丝通道下部,所述环吹风管和纺丝通道之间吹风口。
作为改进,所述环形内吸风管与纺丝通道、环形外吸风管之间的吸风口上分别设有无纺布。
作为另一种改进,所述环吹风管和纺丝通道之间设有金属过滤网。
作为另一种改进,内吸风装置和外吸风装置风速为0.1-1.5m/s,环吹风装置为0.8—8.0m/s。
作为另一种改进,环形内吸风管和环形外吸风管的高度均为5-35mm。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纤维生产冷却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通过采用吸风和吹风方式的结合,不仅能将纺丝过程中产生的小分子等有害气体吸走,减少对环境的危害,更重要的是能减少吹风装置对纺丝喷丝过程的扰动,并将凝固点下移,提高牵伸性能,提高运转率,减少废丝排放,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满足用户需求,特别适用于不稳定的纺丝如聚酰胺酯的纺丝冷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纤维生产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进一步说明。
纤维生产冷却装置,见图1和图2,包括纺丝通道1、内吸风装置2、外吸风装置3和环吹风装置4;内吸风装置2包括依次连接的环形内吸风管21、内吸风管22和内吸风泵23;外吸风装置3包括依次连接的环形外吸风管31、外吸风管32和外吸风泵33;环形内吸风管21套接在纺丝通道1上部,环形外吸风管31套接在环形内吸风管21上,环形内吸风管21与纺丝通道1、环形外吸风管31之间分别设有吸风口;环吹风装置4包括依次连接的环吹风管41、吹风管42和吹风泵43,环吹风管41套接在纺丝通道1下部,环吹风管41和纺丝通道1之间吹风口。环形内吸风管21与纺丝通道1、环形外吸风管31之间的吸风口上分别设有无纺布。环吹风管41和纺丝通道1之间设有金属过滤网。
本实用新型中,环形内吸风管21的高度为20mm,环形外吸风管31的高度为20mm;可选地,环形内吸风管21和环形外吸风管31的高度均可以在5-35mm自由选择,可相同或不同。
该装置在运行时,喷丝组件5喷出丝束进入纺丝通道1内,控制内吸风装置2和外吸风装置3风速在0.1-1.5m/s,环吹风装置4的风速在0.8—8.0m/s,从而获得的纤维质量更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7116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组件装砂装置
- 下一篇:涤纶异形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