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阻尼吸振钢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39491.3 | 申请日: | 2014-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078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发明(设计)人: | 王卫东;蒋立新;张营;宣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新光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B19/00 | 分类号: | E01B19/00;E01B9/30;E01B9/34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王云 |
地址: | 2124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阻尼 钢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钢轨,具体是一种阻尼吸振钢轨。
背景技术
轮轨噪声是轨道交通噪声的主要噪声源,钢轨振动又是引起轮轨噪声的一个主要方面。我们知道噪声和振动在500~2500 Hz频率范围内线性相关,且钢轨在此范围内是主要的辐射体,因此抑制钢轨振动,减小钢轨的振动加速度和频率可有效地对线路进行减振降噪。由于钢轨腹板的厚度较薄,轨腰产生振动,这一振动向外传播产生噪声。采用钢轨吸振器可以有效地衰减振动,降低噪声。
而现有的钢轨吸振器都采用与腹板平行的形式,不方便固定,容易出现钢轨吸振器从钢轨上脱落、粘结面贴合不紧密、粘结强度差等问题,会降低钢轨吸振器的实际减震降噪效果和使用寿命,并影响线路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阻尼吸振钢轨。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吸振钢轨,包括钢轨本体,所述钢轨本体包括轨面、轨腹和轨底座,所述轨腹与轨底座外表面设有阻尼吸振器,所述阻尼吸振器由内到外依次包括第一阻尼层、第一约束层、第二阻尼层、第二约束层、第三阻尼层、第三约束层,所述第一阻尼层截面为凸字形无顶中空结构,第一阻尼层包裹在轨底座和轨腹两侧的表面;凸字形左右两边的肩部均由内到外设有第一约束层、第二阻尼层、第二约束层、第三阻尼层和第三约束层,所述第一约束层、第二阻尼层、第二约束层、第三阻尼层截面均为L形;所述第三约束层为直角三角体结构且斜面朝外。
上述第一阻尼层通过粘结剂粘贴在轨底座和轨腹两侧的表面,第一阻尼层、第一约束层、第二阻尼层、第二约束层、第三阻尼层、第三约束层之间通过粘结剂顺次粘贴为一个整体。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的阻尼吸振钢轨,通过采用三个约束层和三个阻尼层交叉结合起来使用,可以有效吸收钢轨轨道的横向振动和扭动振动,显著降低了钢轨振动产生的噪声,另外通过将最外侧约束层设置为三角体结构,使其利用斜坡的方式,与钢轨弹性扣件固定,实现自锁式固定。
所述阻尼吸振器还包括设在轨腹两侧的第三约束层外侧的弹性扣件,所述弹性扣件为座椅形,椅背与第三约束层斜面贴合,椅面设有螺栓,所述螺栓垂直穿过椅面与钢轨下方的轨枕连接,能防止阻尼吸振器从钢轨上脱落。
所述第一阻尼层、第一约束层、第二阻尼层、第二约束层、第三阻尼层和第三约束层为一体化整体式结构,能提高阻尼吸振器稳定性。
所述第一阻尼层、第二阻尼层和第三阻尼层均为高分子阻尼层或橡胶阻尼层,能有效吸收钢轨轨道的横向振动和扭动振动,能显著降低钢轨振动产生的噪声,提高减震降噪效果。
所述第一约束层、第二约束层和第三约束层均为金属约束层,运用金属层加工成形特性,能增强阻尼吸振器的稳定性,能提高阻尼吸振器使用寿命。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阻尼吸振钢轨,结构简单,稳定可靠,能提高减震降噪效果、能增长使用寿命,能实现自锁式安装,提高铁轨线路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阻尼吸振钢轨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钢轨本体、2第一阻尼层、3第一约束层、4第二阻尼层、5第二约束层、6第三阻尼层、7第三约束层、8弹性扣件、9轨面、10轨腹、11轨底座、12螺栓、13轨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阻尼吸振钢轨,包括钢轨本体1,钢轨本体1包括轨面9、轨腹10和轨底座11,轨腹10与轨底座11外表面设有阻尼吸振器,阻尼吸振器由内到外依次包括第一阻尼层2、第一约束层3、第二阻尼层4、第二约束层5、第三阻尼层6、第三约束层7,第一阻尼层2截面为凸字形无顶中空结构,第一阻尼层2通过粘结剂粘贴在轨底座11和轨腹10两侧的表面;凸字形左右两边的肩部均由内到外设有第一约束层3、第二阻尼层4、第二约束层5、第三阻尼层6和第三约束层7,第一约束层3、第二阻尼层4、第二约束层5、第三阻尼层6截面均为L形;第三约束层7为直角三角体结构且斜面朝外。阻尼吸振器还包括设在轨腹10两侧的第三约束层7外侧的弹性扣件,弹性扣件为座椅形,椅背与第三约束层7斜面贴合,椅面设有螺栓12,螺栓12垂直穿过椅面与钢轨下方的轨枕13连接。第一阻尼层2、第一约束层3、第二阻尼层4、第二约束层5、第三阻尼层6和第三约束层7为一体化整体式结构。第一阻尼层2、第二阻尼层4和第三阻尼层6均为高分子阻尼层。第一约束层3、第二约束层5和第三约束层7均为金属约束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新光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新光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3949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等离子切割定位装置
- 下一篇:一种阻火耐腐蚀屏蔽性控制电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