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层电饭煲内锅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15789.0 | 申请日: | 2014-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897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阳梦乔;张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36/16 | 分类号: | A47J36/16;A47J36/02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 34115 | 代理人: | 金凯 |
地址: | 230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层 电饭煲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饭煲内锅,具体涉及到一种具有多层复合结构的电饭煲内锅。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销售或使用的电磁加热电饭煲和电磁加热压力煲内锅多数是由不锈钢与铝合金复合而成。在现有中国专利授权公开的说明书中,CN201505021U公开了一种多层电饭煲或者电压力锅内胆,其包括三层结构,内层为不锈钢层,中间层为铝合金层,外层为不锈钢层。通常电饭煲内锅不锈钢的厚度为0.4-0.6mm,铝合金的厚度为1.0-1.9mm,外层不锈钢作为直接的加热源,其热传导率较低,只有26W/M·K,直接影响内锅的热量传递和热量利用率。此外,如果不锈钢层热量传递不出去,会导致不锈钢层的温度过高,使其与铝合金层脱离,造成机器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传热效果更好,使用更安全的电饭煲内胆。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层电饭煲内锅,所述多层电饭煲内锅为七层结构,由内到外依次为:竹炭粉不沾涂层、铝合金层、纯铝层、铜层、纯铝层、不锈钢层和高温聚能涂层,每相邻两层紧密贴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多层复合结构,达到了电饭煲内锅良好的力学和热学性能要求。由内到外,第一层为竹炭粉不沾涂层,能够释放负离子,提高米饭的保鲜时间,同时还能释放远红外使米饭加热均匀,且涂层硬度较高,达到耐磨的效果;第二层为铝合金层,导热率高,提高内锅传热速度,同时增加了第一层涂料层的附着力;中间三层依次为第三层纯铝层、第四层铜层、第五层纯铝层的组合方式,提高了第二层铝合金层、第六层不锈钢层与第四层铜层进行热轧压制工艺成型的粘合力,同时保证内锅整体传热更快更均匀,烹饪效果更好;第六层的不锈钢层为发热层,结合第七层的高温聚能涂层,使得产品外形更美观耐用,还可提高能效。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层电饭煲内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竹炭粉不沾层,2-铝合金层,3-纯铝层,4-铜层,5-纯铝层,6-不锈钢层,7-高温聚能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多层电饭煲的内锅,所述内锅由内至外的第一层是竹炭粉不沾涂层1,第二层是铝合金层2,第三层是纯铝层3,第四层是铜层4,第五层是纯铝层5,第六层是不锈钢层6,第七层是高温聚能层7。区别于传统电磁加热的双层复合内锅和特富龙涂层内锅,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内锅,第一层中使用了天热竹炭粉作为涂层材料,其为环保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和热学性能。进一步考虑涂层硬度以及耐磨效果,选择使用竹炭粉与不沾聚四氟乙烯涂料的结合涂层。第二层采用铝合金层,导热率高,使得内锅传热速度快,同时增加了对内涂料层的附着力。第四层为铜层,其导热率为410W/M·K,为不锈钢的15倍,优良的导热率使得内锅整体传热更快更均匀,烹饪效果更好。第六层使用不锈钢层,作为发热层,通过电磁感应发热。第七层采用高温聚能涂层,能提高能效,使得产品更美观,更耐用。中间三层依次为第三层纯铝层、第四层铜层、第五层纯铝层的组合方式,其作用在于提高第二层铝合金层、第六层不锈钢层6与第四层铜层进行热轧压制工艺成型的粘合力、增加传导热的均匀性。
更进一步,因为不锈钢的导热率是铝的1/7左右,铜的导热率又是铝的1.6倍,而铜的价格比较昂贵。综合考虑,为确保传热效果同时节约成本,所述铜层的厚度为0.3-1.0mm。竹炭粉不沾层的厚度要求既能保证不沾,又能保证较高的远红外辐射率,综合考虑,竹炭粉不沾层采用竹碳粉与不沾聚四氟乙烯涂料的结合涂层,厚度为0.02-0.1mm。高温聚能层的厚度取0.02-0.05mm。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合肥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1578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