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橡胶减振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95337.0 | 申请日: | 2014-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68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冷显刚;周易文;朱丽平;张国杰;刘嘉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材百慕合力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7/00 | 分类号: | F16F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9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橡胶 减振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橡胶减振器,具体涉及列车上液压泵单元使用的橡胶减振器,更具体涉及动车组上液压泵单元使用的橡胶减振器。
背景技术
通常,列车组在运行过程中,会在多方面产生振动。如轨道对车轮的撞击,列车上设备运行所产生的振动。这种振动对于旅客所处的车厢都是干扰因素,有时这些振动所产生的共振会影响设备的稳定性,都应当尽量减小。特别是当前高铁动车组处于高速的运行状态,对这些振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内燃机动车组动力系统是通过柴油机发电机组提供动力,其中整个发电机组需要持续液压供应,因此该动力系统需要液压泵系统。动车组的液压泵启动时运动行程较大,并且在内燃机动车组运行过程中,动力系统的柴油机组振动、电动机组的振动及列车运行过程中车体振动都会对液压泵系统产生振动或冲击作用,甚至还可能引起液压泵系统的共振,进而会对内燃机动车组的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构成危害。因此为防止这些危害发生,采用橡胶减振器将液压泵系统柔性连接到车体框架上,要求橡胶减振器具有较好的弹性和变形空间,同时具有较高的隔振效果,保证液压泵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需要对动车组的液压泵单元进行减振设计。目前动车组的液压泵单元是通过金属螺栓将其连接到车体框架。这种连接方式属于硬连接。具有如下的缺点:
(1)液压泵启动时有一个瞬间大变形运动,其对连接金属螺栓有很大冲击作用,导致螺栓使用过程容易产生裂纹,造成安全隐患。
(2)无减振作用,传递振动,影响连接安全
金属螺栓为刚性材料,其对内燃机动车组中柴油机振动、发电机组振动和车体振动无减振作用,并且能够通过金属螺栓将振动载荷传递到液压泵系统,导致液压泵受到振动、冲击作用而造成安全隐患。
虽然橡胶减振器可以用于减振,但是市场上通用的橡胶减振器的结构尺寸、承载能力和隔振参数都不匹配列车组上的减振需求,其特性往往不能达到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橡胶减振器将液压泵单元柔性连接到车体框架上,利用橡胶减振器的减振作用来隔离车体框架振动传递到液压泵单元上,减少冲击,保证这些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橡胶减振器,包括金属上骨架、金属下骨架,通过橡胶将上下两个金属骨架粘接为一个整体,该橡胶为连接该金属上骨架和该金属下骨架的旋转体,该橡胶的上自由形状为一段圆弧的样条曲线,该橡胶的下自由形状为倒立W的样条曲线,在该橡胶底部形成空心部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该金属上骨架为T形圆筒,中间带有内孔,用于连接螺栓,支撑需要减振的设备单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该金属下骨架为一个中间带有圆形凹槽的长方形金属板,该圆形凹槽与该金属上骨架通过该橡胶粘接成一个整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该金属下骨架的长方形金属板上有多个内孔,用于该金属下骨架与车体框架的安装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该金属下骨架的金属板厚为6mm,中间圆凹槽直径分别为50mm、60mm,该金属上骨架顶部高于该金属下骨架顶部17mm,该金属上骨架底部高于该金属下骨架底部12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该金属下骨内孔直径为8.2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该金属上骨架高度为25mm,中间内孔直径为10.2mm。
本实用新型的减振器应用于动车组液压泵单元后,可以解决液压泵启动时瞬间运动对连接件的冲击破坏作用。同时隔振效果达到80%,避免内燃机动车组柴油机振动、电机振动和车体振动对液压泵的影响,保证了内燃机动车组运行可靠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橡胶减振器的视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橡胶减振器的视图,示出了橡胶的形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橡胶减振器。该减振器用于连接液压泵单元和车体框架。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橡胶减振器的视图。其中上图为沿直径的剖面,下图为俯视图。
该橡胶减振器包括金属上骨架、金属下骨架,通过橡胶将上下两个金属骨架粘接为一个整体。
金属上骨架为T形圆筒,金属上骨架高度为25mm,中间内孔直径为10.2mm,用于连接M10螺栓,支撑需要减振的设备单元。所述T型,是指沿直径的剖面图上,该上骨架为T型,如图1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材百慕合力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航材百慕合力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953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