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热管式汽车散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91122.1 | 申请日: | 2014-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664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张灵聪;许陵 | 申请(专利权)人: | 闽南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B60R13/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李雁翔 |
地址: | 363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管 汽车 散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热管式汽车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夏季当汽车停在阳光下,且关闭车内空调时,由于阳光的照射,车内温度会迅速升高。特别是当车门和车窗关闭时,温度往往会超过车外的温度(空气不流动)。因而,当汽车准备启动行驶时,驾驶员往往需要先打开车门和车窗或开启空调一段时间后,才不会觉得车内异常闷热。针对这个问题,目前主要采用以下两个方法来解决:一、使车内空调始终处于开启状态,或者提前遥控开启车内空调;二、给车辆穿防晒车衣。然而,这两种方法在实际操作时都不是很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热管式汽车散热装置,其利用热管的温差效应,达到降低汽车内部温度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热管式汽车散热装置,包括安装于汽车内顶棚的导热金属板、安装于汽车内的多条热管,导热金属板与该多条热管的高温区相连接,将汽车内的热量传递给各热管,该多条热管的低温区分别与汽车底盘相连接,使释放的热量散发出去。
进一步的,还包括散热片,所述多条热管的低温区分别通过该散热片与汽车底盘接触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各热管分别包括顺次相连接的第一区段、第二区段和第三区段,所述热管的高温区设于第二区段,所述热管的低温区设于第一区段和第三区段。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片为多个,该多个散热片间隔分布于汽车底盘的内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多条热管的第二区段彼此相互平行,并间隔分布于所述导热金属板底面,所述各热管的第一区段和第三区段分别向下弯折。
进一步的,所述多条热管通过汽车钢骨架固定于汽车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利用热管的温差效应,配合导热金属板将汽车顶棚吸收的热量传导出去,达到降低汽车内部温度的目的。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热管式汽车散热装置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热管及导热金属板的配合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的热管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请参见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热管式汽车散热装置,包括安装于汽车内顶棚的导热金属板1、多条热管2,该多条热管2通过汽车钢骨架3固定于汽车内,且该多条热管2的高温区分别与导热金属板1与该多条热管2的高温区相连接,将汽车内部的热量传递给各热管2;该多条热管2的低温区分别与汽车底盘4相连接固定,使释放的热量散发出去。
作为一种优选,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散热片5,所述多条热管2的低温区分别通过该散热片5与汽车内底盘4接触固定。具体,该散热片5为多个,该多个散热片5间隔分布于汽车底盘4。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各热管2分别包括顺次相连接的第一区段21、第二区段22和第三区段23,所述热管2的高温区设于第二区段22,所述热管2的低温区设于第一区段21和第三区段23。此外,所述多条热管2还彼此相互平行,并间隔分布于所述导热金属板1的底面。所述各热管2的第一区段21和第三区段23分别向下弯折。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热管式汽车散热装置,现有技术的热管的结构原理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热管内部被抽成负压状态,充入适当的液体(热管工质8),这种液体沸点低,容易挥发。热管的管壁6有吸液芯(管芯7),其由毛细多孔材料构成。热管一端为蒸发端(高温端),另外一端为冷凝端(低温端),当热管一端受热时,管芯7中的液体迅速蒸发,蒸气在微小的压力差下流向另外一端,并且释放出热量,重新凝结成液体,液体再沿管芯7靠毛细力的作用流回蒸发端,如此循环不止,热量由热管一端传至另外一端。这种循环是快速进行的,热量可以被源源不断地传导开来。本实用新型的热管2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将热管2的高温区设于热管2的中间部分(即上述第二区段22),将热管2的低温区设于热管2的两端处,即上述第一区段21和第三区段23。如此,当热管2的高温区受热时,其高温区的液体迅速蒸发,流向两端,并释放出热量,重新凝结成液体,流回到高温区,如此重复循环。本实用新型的热管2改进后,其效率更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闽南师范大学,未经闽南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9112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垂直补偿的搅拌摩擦焊接工艺方法
- 下一篇:一种带有升降装置的焊接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