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缺陷预制打入桩地基的补强加固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71110.2 | 申请日: | 2014-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954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詹学启;赵新益;李玉良;张占荣;廖进星;韦随庆;杨松;蒋道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7/12 | 分类号: | E02D27/12;E02D5/64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黄行军 |
地址: | 430063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缺陷 预制 打入 地基 加固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基加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缺陷预制打入桩地基的补强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钢筋混凝土预制打入桩具有制作工艺成熟、施工速度较快、地层适应性较好、质量易于保证、工程费用相对便宜以及承载力高等诸多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铁路、公路和房建工程地基基础工程中。预制打入桩主要采用工厂预制方式生产,在现场采用锤击法或者静压法进行施工,由于地基土分布具有无规律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当地层中夹有姜石、孤石或者厚度较大的砂层、碎石土层透镜体时,部分区域内预制打入桩难以穿过的硬夹层,由于预制打入桩无法进入预定的持力层,即只能打到缺陷预制打入桩实际贯入位置A,无法打到缺陷预制打入桩设计贯入位置B,这样就可能会导致桩基承载力和沉降难以达到控制标准,因此需要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进行补强加固。目前,常用的加固方法为:在紧邻缺陷预制打入桩补打桩,但是由于预制打入桩的挤土作用往往会导致后期施工的预制打入桩贯入深度更短,因此预制打入桩桩底以下地基土层受力特性没有得到改善和提高,地基沉降很难得到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缺陷预制打入桩地基的补强加固结构。
本实用新型缺陷预制打入桩地基的补强加固结构,包括多个缺陷预制打入桩,所述多个缺陷预制打入桩的桩间设有长桩,所述长桩的顶部位与缺陷预制打入桩的顶部位处于同一面,所述长桩的底部位达到缺陷预制打入桩设计贯入位置,所述缺陷预制打入桩和长桩的顶部位设有用于承受上部荷载的结构。
所述用于承受上部荷载的结构为碎石垫层,所述碎石垫层上部设置有筏板。
所述用于承受上部荷载的结构为承台。
所述长桩的桩径≥0.5m,所述相邻长桩之间的桩间距小于或等于相邻缺陷预制打入桩之间桩间距的两倍。
所述长桩的深度≤28m,所述长桩为CFG桩或螺杆桩。
所述长桩的深度>28m,所述长桩为素混凝土钻孔桩或钢筋混凝土灌注桩。
本实用新型应用于缺陷预制打入桩地基的补强加固,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预制打入桩基础,施工方法简便易行,由于长桩的底部位达到缺陷预制打入桩设计贯入位置,且缺陷预制打入桩和长桩的顶部位设有用于承受上部荷载的结构,所以加固质量切实可靠,是一种经济适用的补强加固结构,具有较好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包括多个缺陷预制打入桩1,所述多个缺陷预制打入桩1的桩间设有长桩2,所述长桩2的顶部位与缺陷预制打入桩1的顶部位处于同一面,所述长桩2的底部位达到缺陷预制打入桩设计贯入位置,其中图1和图2中A表示缺陷预制打入桩实际贯入位置,B表示缺陷预制打入桩设计贯入位置,所述缺陷预制打入桩1和长桩2的顶部位设有用于承受上部荷载的结构。
如图1所示,当上部结构荷载面积较大时,所述用于承受上部荷载的结构为碎石垫层3,所述碎石垫层3上部设置有筏板4,筏板4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筏板4承受上部结构的荷载。
如图2所示,当上部结构荷载面积较小或较集中时,所述用于承受上部荷载的结构为承台5,或者为桩帽,承台5和桩帽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缺陷预制打入桩1和长桩2的桩顶应锚固于桩帽或承台5内部,以承受上部结构的荷载。
对于长桩2的类型,可根据地质条件和需要的补强加固深度选取:当所需的长桩2的深度≯28m时,且补强加固范围内没有碎石类土和孤石等地层时,长桩2可选用CFG桩、螺杆桩等费用较为经济的桩型;当所需的长桩2的深度>28m以上,且补强加固范围内存在碎石类土和孤石等地层时,长桩2可选用素混凝土钻孔桩或钢筋混凝土灌注桩。长桩2的桩径不宜小于0.5m;相邻长桩2桩间距一般不宜大于2倍的相邻缺陷预制打入桩1之间的桩间距。长桩2位置宜对称设置与缺陷预制打入桩1的补强加固区;或者长桩2与上部荷载的重心位置相协调设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缺陷预制打入桩1的桩间增设适用于地基土特点的长桩2,通过长桩2与缺陷预制打入桩1的共同受力,使得地基的沉降和承载力达到控制目标。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711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