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中冷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48572.2 | 申请日: | 2014-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963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张鹤;何延刚;朱帅;吴梦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B29/04 | 分类号: | F02B2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吉海莲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冷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汽车散热部件,特别一种增压发动机进行散热的中冷器的设计。
背景技术
汽车发动机为汽车重要且精密的部件,为保障发动机的正常的工作环境,需要提供多种辅助设备。其中,冷却机构就是为发动机保持正常的工作温度的重要部件。而在增压发动机中,其由于在较高压力下工作的特性,形成了更高的工作温度,保持其正常的冷却散热至关重要。
用于增压发动机冷却的中冷器,便是对增压后的气体起冷却作用。
随着汽车产品的不断发展,用户对车辆动力性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增压发动机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涡轮增压的发动机为何会比普通发动机拥有更大的动力,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其换气的效率比一般发动机的自然进气更高。当空气进入涡轮增压后其温度会大幅升高,密度也相应变高,而中冷器正是起到冷却空气的作用,高温空气经过中冷器的冷却,再进入发动机中。如果缺少中冷器而让增压后的高温空气直接进入发动机,则会因空气温度过高导致发动机损坏甚至死火的现象。因此中冷器的应用也就势在必然了。
原中冷器气室使用铸铝气室,气室与中冷器芯体之间采用焊接工艺,总成重量较大且焊接处美观程度不足,同时生产效率低下。
要达到满足散热要求通常需要增加中冷器的散热面积,一般有有三种方法。一是增大中冷器芯体体积,但受到整车布置空间限制,中冷器无法体积增加;二是加大正迎风面积,但受到格栅造型限制,正迎风面积无法增加;三是修改散热片的参数,但受到中冷器压力损失的限制。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中冷器设计,同时满足外在要求和内在功能要 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中冷器,其用于增压发动机的冷却散热,所述中冷器包括:进气气室和出气气室,以及位于所述进气气室和所述出气气室之间的芯体,其中:所述进气气室和所述出气气室采用塑料材质一体成型。
可选地,所述进气气室的工作温度为140~180℃,且所述进气气室的塑料材质为玻璃纤维增强尼龙46。
可选地,所述出气气室的工作温度为60~80℃,且所述出气气室的塑料材质为玻璃纤维增强尼龙66。
可选地,所述进气气室和所述出气气室表面具有均匀的加强筋。
可选地,所述进气气室或所述出气气室与所述芯体通过卡扣扣压连接。
可选地,所述芯体中具有冷却管,所述冷却管中具有百叶窗式的内外散热片,其中:
所述冷却管的宽度为78mm,高度为8mm和厚度分0.5mm;和
所述内或外散热片的宽度为7mm,波距为3mm和厚度为0.11mm。
可选地,换热效率约为80~85%,换热量约为10~12kw,所述中冷器压降约为8~9kPa。
可选地,所述芯体的内侧上设有海绵条,所述海绵条胶粘在所述芯体上。
可选地,所述芯体的外侧上设有挡风板,所述挡风板材料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
可选地,所述挡风板通过铆钉连接在所述芯体上。
本实用新型的中冷器既可以有好的外观效果,又达到轻量化的目的,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另外便于对中冷器散热片参数进行优化,在满足中冷器压力损失的要求下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和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1进气气室,2冷却管、3散热片,4挡风板,5铆钉,6出气气室,7海绵条,8芯体,9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中冷器,其用于增压发动机的冷却散热,所述中冷器包括:进气气室1和出气气室6,以及位于所述进气气室和所述出气气室之间的芯体8,其中:所述进气气室1和所述出气气室6采用塑料材质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中冷器既可以有好的外观效果,又达到轻量化的目的,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另外便于对中冷器散热片参数进行优化,在满足中冷器压力损失的要求下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进气气室1的工作温度为140~180℃,且所述进气气室的塑料材质为尼龙46加30%的玻璃纤维,即材料选用PA46+GF30,也称为玻璃纤维增强尼龙46。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出气气室的工作温度为60~80℃,且所述出气气室的塑料材质为尼龙66加30%的玻璃纤维,即材料选用PA66+GF30,也称为玻璃纤维增强尼龙6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485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复合型耕种设备
- 下一篇:用于驱动电单元的装置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