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超大型水工钢闸门液压控制钢绞线启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25839.6 | 申请日: | 2014-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688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王毅华;卞永明;秦利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上海同新机电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7/26 | 分类号: | E02B7/26;E02B7/36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成都市天策商标专利事务所 51213 | 代理人: | 伍孝慈 |
地址: | 10000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大型 水工 闸门 液压 控制 钢绞线 启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利水电工程超大型钢闸门启闭,尤其涉及一种超大型水工钢闸门液压控制钢绞线启闭装置。
背景技术
向家坝水电站下闸蓄水是工程从建设到运行的关键转换控制节点,导流底孔封堵闸门的下闸是关键控制工序,其成败直接决定了水电站能否如期蓄水发电。如果下闸闭门失败,不仅无法按时蓄水发电,还可能导致坝体受损或发生重大事故。导流底孔封堵闸门施工,传统方式多为卷扬式启闭机。利用混凝土排架作为支撑结构与平台,上面布置卷扬式启闭机,采用钢丝绳进行钢闸门的启闭。该施工工艺存在如下缺点:1)混凝土排架为固定措施,不可回收利用,经济性能不好;2)超大型水工钢闸门超过900t,启闭容量超过900t的卷扬式启闭机国内外尚无应用先例;3)大吨位卷扬机体积、重量巨大,安拆成本高,施工工期长。且多为专用的非标产品,回收后难以重复利用;4)多个吊点(多个滑轮组)之间的同步一般采用机械方式,依靠卷筒、传动机构等部件的制造精度来保证同步精度,多吊点之间的同步性能较差;5)低速性能不好,在缓慢下闸的施工中,如果采用点动操作方式,容易导致冲击或电气故障;6)设备配置不灵活,启闭荷载固定,不能灵活增减设备配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具有配置与布置灵活、安装简便快捷,施工工期短、造价低、效率高等特点的超大型水工钢闸门液压控制钢绞线启闭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超大型水工钢闸门液压控制钢绞线启闭装置,包括导流底孔封堵的闸门和闸门吊耳,所述闸门处安装钢格架,所述钢格架顶部安装有垫梁,所述垫梁上方放置启闭机,闸门吊耳通过销轴与启闭机连接,所述启闭机由多个启闭单元构成;
作为优选,所述启闭单元为液压控制钢绞线提升装置,所述液压控制钢绞线提升装置为穿芯式结构,其中间设有与销轴连接的钢绞线,所述液压控制钢绞线提升装置包括底座、顶盖和位于底座与顶盖之间的缸筒,所述底座、缸筒和顶盖之间相互固定连接,所述缸筒内设有活塞,所述活塞上装有上锚具,底座上装有下锚具,所述钢绞线贯穿上锚具、活塞和下锚具;
作为优选,所述上锚具与下锚具内设有脱锚机构,所述脱锚机构包括壳体、油缸、锚夹片、顶管和压紧弹簧,所述压紧弹簧、锚夹片、顶管从上而下依次套装于钢绞线上,所述油缸、锚夹片、顶管和压紧弹簧并通过壳体夹紧;
作为优选,所述锚夹片为锥形,且锥度为7°40′~8°,长度为60~80mm。
作为优选,所述锚夹片为锥形,且锥度为7°40′,长度为70mm;
作为优选,所述油缸通过油路与锚夹片、顶管和压紧弹簧组成的腔室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钢格架为标准门型的塔架;
作为优选,所述闸门重量大于900t。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标准门型塔架,替代了混凝土排架与平台,采用标准的钢格构式体系,可以重复使用,安拆方便,经济效益好;
2)一台启闭机由多个启闭单元(液压控制钢绞线提升装置)构成,采用模块化结构,启闭容量及设备的配置灵活,布置灵活方便,可根据启闭载荷选配标准的穿心式提升油缸,可重复利用在不同启闭荷载的闸门启闭施工中;
3)启闭力大、体积小、重量轻,安拆方便;
4)整套系统为一柔性支撑与承载系统,抗振性能好,能够吸收闸门在复杂水力学和流激振动下产生的不良振动,避免自振带来的危害;
5)液压控制钢绞线提升装置采用电液比例调节方式,可实现多吊点位置同步、载荷均衡的下放施工,避免不同步带来的门体门槽及水封的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液压控制钢绞线提升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液压控制钢绞线提升装置的锚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启闭机;2.垫梁;3.闸门吊耳;4.闸门;5.钢格架;6.顶盖;7.缸筒;8.底座;9.钢绞线;10.上锚具;11.活塞;12.下锚具;13.壳体;14.油缸;15.压紧弹簧;16.锚夹片;17.顶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上海同新机电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上海同新机电控制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2583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单点沉降计固定端
- 下一篇:滩涂自动促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