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尾气净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25232.8 | 申请日: | 2014-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482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张洪朋;刘后祥;张银东;孙玉清;陈海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海事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46/00 | 分类号: | B01D46/00;B01D53/90;B01D53/60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李洪福 |
地址: | 11602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尾气 净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用空气净化技术,特别是一种尾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环境问题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问题,空气质量的好坏也是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品质,PM2.5的数值不断攀升,汽车、船舶、发电厂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固体颗粒、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污染物,他们都是影响空气质量的关键因素,能够在尾气排放到大气之前,将有害物质去除,则对空气质量的改善有很大提高。
现有的船舶柴油机、发电厂很少会有尾气处理装置,尤其是船舶柴油机,燃烧的劣质燃油,尾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对环境危害巨大。有的尾气装置中不能使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与反应物不能充分混合,并且在脱硝过程中还会因为灰尘附着在催化剂表面使催化剂中毒,导致脱硫脱硝反应无法反应充分。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要设计一种能有效除掉尾气中的有害物质的尾气处理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尾气处理装置,包括尾气进口管、一级细陶瓷滤器、尿素水喷头组、二级粗陶瓷滤器、尾气出口管、灰尘收集室和灰尘排出管;所述的灰尘收集室有三个通孔,左侧通孔与尾气进口管连接、上部的通孔与尾气出口管连接、下部的通孔与灰尘排出管连接;所述的一级细陶瓷滤器安装在灰尘收集室的上部的通孔处;所述的尾气出口管为直角弯管,在直角弯管的水平段还安装有尿素水喷头组和二级粗陶瓷滤器;所述的尿素水喷头组位于二级粗陶瓷滤器的前方;所述的二级粗陶瓷滤器上带有脱硝反应的催化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设置两级净化装置,一级净化装置为细孔径陶瓷滤器,二级装置为较粗孔陶瓷滤器,二级粗陶瓷滤器上带有脱硝反应的催化剂,并且在二级粗陶瓷滤器前设有尿素水喷头组,尾气到达二级粗陶瓷滤器前,尿素水与尾气充分混合,由排烟管排出的尾气通过一级细陶瓷滤器,过滤掉灰尘,并将灰尘收集后排放,一级净化后的尾气通过尿素水喷头组与尿素水混合,最后通过二级粗陶瓷滤器进行联合脱硫脱硝反应,从而达到尾气二级净化的效果。
2、本实用新型可以将汽车、船舶、电厂等产生的尾气进行处理,解决了催化剂的老化和中毒问题的难题,更大程度上减少了空气污染。
3、本实用新型可以将尾气中的灰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有效去除,而且还有效的避免了催化剂中毒。
4、本实用新型可根据需过滤灰尘颗粒的大小确定一级细陶瓷滤器滤孔的尺寸,几乎可以完全过滤掉灰尘。
5、本实用新型的二级粗陶瓷滤器中的联合脱硫脱硝反应中,在温度合适的范围内,脱硫效率可达约90%以上,脱硝效率可达约95%以上。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仅有附图1张,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尾气进口管,2、一级细陶瓷滤器,3、尿素水喷头组,4、二级粗陶瓷滤器,5、尾气出口管,6、灰尘收集室,7、灰尘排出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地描述。如图1所示,一种尾气处理装置,包括尾气进口管1、一级细陶瓷滤器2、尿素水喷头组3、二级粗陶瓷滤器4、尾气出口管5、灰尘收集室6和灰尘排出管7;所述的灰尘收集室6有三个通孔,左侧通孔与尾气进口管1连接、上部的通孔与尾气出口管5连接、下部的通孔与灰尘排出管7连接;所述的一级细陶瓷滤器2安装在灰尘收集室6的上部的通孔处;所述的尾气出口管5为直角弯管,在直角弯管的水平段还安装有尿素水喷头组3和二级粗陶瓷滤器4;所述的尿素水喷头组3位于二级粗陶瓷滤器4的前方;所述的二级粗陶瓷滤器4上带有脱硝反应的催化剂。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由发动机、柴油机产生的尾气从装置尾气进口管1进入,经过一级细陶瓷滤器2过滤掉尾气中的灰尘,再经过尿素水喷头组3时,一级净化的尾气与尿素水充分混合,并一起流到带有脱硫脱硝催化剂的粗陶瓷滤器4,在粗陶瓷滤器4作为催化剂载体的条件下发生联合脱硫脱硝反应,经二级净化的尾气通过尾气出口管5排放至大气中。一级细滤器过滤掉的灰尘掉落到灰尘收集室6,最终由灰尘排出管7排放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海事大学,未经大连海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2523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