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后座安全带安装板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25212.0 | 申请日: | 2014-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138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段志明;王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2/24 | 分类号: | B60R22/24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黄灿;安利霞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后座 安全带 安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汽车后座安全带安装板。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内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大车企对汽车零部件设计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即使是特别小的零件也要求结构稳定,强度、刚度可靠,尽可能采用通用化等节约成本的方式等。后座安全带安装板起着安装、固定后排安全带的作用,其强度、稳定性对后座乘员的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此安装板结构简单,但如果设计在整车上实现左右通用化还能起到节省成本、简化工艺的效果,因此,设计结构合理、安装方便的后排安全带安装板有一定的意义。
图1所示为后座安全带总成,安装板本体2焊接在C柱内板1上,安全带导向环4通过螺栓3和螺母固定在安装板本体2上,安全带5一端连接卷收器,另一端穿过导向环4后固定在车体上,组成后排安全带总成装置。可以看出,该安装板本体2需要具备较强的刚度和强度。在发生碰撞或紧急刹车等安全带瞬间收紧的情况,可以承受较大的局部力,保持良好的结构稳定性。而且设计通用化良好的安装板,以达到少开发模具、夹具和焊接左右件时无须防错的目的。
图2所示为现有技术的后座安全带安装板的结构图,结构虽简单但不规则,因此无法通用。安装面201上的安装孔6用于安装螺栓3来固定安全带导向环4,该安装孔6在整件上并不轴对称,这也是现有技术的后座安全带安装板不能左右通用的原因之一。该后排安全带安装板的焊接面202一般设计为曲面,通用性差。加强筋203在整件上设置的较少,对整件强度、刚度的加强作用不大,导致整件的稳定可靠性差。在焊接该件时需要定位孔7,现有的安全带安装板仅设计了一个定位孔7,如此会存在焊接时定位不准确以及左右件工装不能通用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后座安全带安装板,以解决下述问题,由于左右侧围结构限制,后座安全带安装板不能达到左右通用化,虽然该安装板相对较小,但仍需要开发两套模具;而且由于左右件结构相似却不能通用,无疑增加了焊装现场左右件焊接时的防错难度;安全带安装板自身加强结构少,强度和刚度不足,在发生碰撞事故时,安装板会出现变形严重甚至拉裂的风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后座安全带安装板,包括安装板本体,其安装于C柱内板上,所述安装板本体的安装面上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通过螺栓连接导向环,所述导向环上穿设有安全带,所述安装面上位于安装孔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定位孔,与两个所述定位孔的圆心连线相垂直的水平线为所述安装板本体的对称轴线,所述安装孔的圆心位于对称轴线上,所述安装板本体以对称轴线为中心线上下对称。
其中,所述安装板本体的左右两侧向下弯折形成焊接面,所述安装面通过过渡面与焊接面相连。
其中,所述焊接面为平面。
其中,所述安装面的上下两侧设有加强筋。
其中,所述过渡面上与对称轴线平行方向设置有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在全系车型左右侧围上通用化;
2.本实用新型左右通用,减少模具的开发,降低生产成本,无须焊接时防错;
3.本实用新型具有良好的刚度和强度,性能稳定可靠;
4.本实用新型具有对称的定位结构,可减少一套工装夹具的开发。
本实用新型通过优化安装板结构,使其成为轴对称的规则结构,在整车左右侧围上通用,与现有安全带安装板相比减少了一套零件模具的开发;本实用新型合理设计加强结构,解决了零件自身强度和刚度不足的缺陷,避免了在发生碰撞事故时,安装板会出现变形严重甚至拉裂的情况;本实用新型优化了安装板上的定位孔结构,使得现场在左右侧围安装时无须开发两套不同的工装夹具等,节约成本和工时。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后座安全带总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后座安全带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座安全带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C柱内板;
2:安装板本体;
201:安装面;
202:焊接面;
203:加强筋;
204:过渡面;
3:螺栓;
4:导向环;
5:安全带;
6:安装孔;
7:定位孔;
8:对称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252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数控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用于涂料除气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