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薄面光源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855079.6 | 申请日: | 2015-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031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9 |
发明(设计)人: | 陈玲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铭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04 | 代理人: | 孙伟峰 |
地址: | 518132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薄面 光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背光显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超薄面光源装置。
背景技术
LED(Light Emitting Diode,即发光二极管)是一种极具竞争力的新型节能光源,有逐渐取代传统照明光源的趋势。它具有发光效率高、光线质量好、颜色纯度高、电压适宜、功耗低和使用寿命长等诸多优点。而背光源是提供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即液晶显示器)面板的光源,主要由光源、导光板、光学膜片、塑胶框等组成,背光源需要具有亮度高、寿命长、发光均匀等特点。LED因其诸多优点被广泛使用在LCD背光源中。
目前由于LCD超薄概念的引入,多以侧光式LCD为主,利用导光板引导光线散射的方向,来提高面板的亮度并保证面板亮度的均一性。这就要求LED灯与导光板能很好的配合,以使更多光线进入导光板。但是我们知道LED发光原理是PN结本身通电发光,其出光的角度是各向均匀的,呈360°角,且一般贴片LED大多发光角度是120°。正因为如此,LED灯发出的光线并没有全部进入导光板,造成很大一部分光损失。
为了提高光线的利用率,市场上有一种技术将导光板上与LED光源相邻的入光侧做成楔形,以增加入光侧的面积接收更多光线,从而提高光线的利用率。但是这种做法使得导光板变厚,无法应用于超薄的显示装置中。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线利用率高的超薄面光源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超薄面光源装置,包括LED光源和导光板,所述LED光源包括发光芯片,所述LED光源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相对设置,所述发光芯片和所述导光板之间还设有平行于所述导光板、用于将所述发光芯片发出的光朝所述导光板投射的偏光件。
其中,所述发光芯片设于所述LED光源的基部,所述LED光源还包括密封所述发光芯片的透明的封胶。
其中,所述偏光件包括多个锯齿槽,且每个所述锯齿槽包括一个上方的上锯齿面和下方的下锯齿面,且所述上锯齿面相对于所述入光侧的倾斜角度小于所述下锯齿面相对于所述入光侧的倾斜角度。
其中,所述偏光件设于所述封胶上,与所述封胶一体设置。
或者,所述偏光件固定于所述封胶上。
或者,所述偏光件与所述封胶间隔设置。
其中,所述下锯齿面为反光面。
其中,所述下锯齿面垂直于所述入光侧。
超薄面光源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导光板下表面的反射片,所述反射片在所述入光侧的长度大于所述导光板。
本发明将LED光源散发出的光线很好地控制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偏转,在不增加导光板厚度的前提下使光线经入光侧全部进入到导光板,提高了光线的利用率,有利于导光板和面光源装置的进一步薄形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超薄面光源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超薄面光源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超薄面光源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参阅图1,本发明的超薄面光源装置包括LED光源10和导光板20,LED光源10包括基部的发光芯片11和密封发光芯片11的透明的封胶12,LED光源10与导光板20的入光侧21相对设置,发光芯片11和导光板20之间还设有平行于导光板20的入光侧21、用于将发光芯片11发出的光朝导光板20投射的偏光件30。
具体地,偏光件30与导光板20相对的表面(即图中朝向入光侧21的表面)开设有纵向排列的多个锯齿槽31,且每个锯齿槽31包括一个上方的上锯齿面31a和下方的下锯齿面31b,且上锯齿面31a相对于入光侧21的倾斜角度小于下锯齿面31b相对于入光侧21的倾斜角度。通过这样的设置,经过发光芯片11发出的光线射出后向右下方偏转,自入光侧21进入导光板20内,使LED光源10发散角度变小,光线的利用率大大提高。本实施例的偏光件30设于封胶12上,与封胶12一体成型设置。
进一步地,下锯齿面31b为反光面,发光芯片11发出的部分光线射入到下锯齿面31b背面后,被进一步反射至右下方进入到导光板20内,本实施例的下锯齿面31b垂直于入光侧2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5507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